综合频道

《如懿传》里最好看的,是那些“吃瓜日常” – 《如懿传》

名小川

电脑版   2018-09-07 14:08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如懿传》一开播,竟惹来众多非议。

这或许是因为如懿与乾隆的青梅竹马桥段与现下流行的“宫斗打怪升级”的风气不符;也可能是剧情节奏在某些期待宫斗戏码观众看来太过缓慢。

然而我却被剧中许多日常的情节所触动,似乎是往常后宫戏里没有的。比方说乾隆问如懿怎么逃过了三阿哥选秀,如懿附耳悄声道:“出虚恭。”

立刻叫我想起《宫女谈往录》——晚清老宫女何荣儿对后宫生活的口述回忆——里面提到后宫的头几样禁忌,其中就有“出虚恭”,我们今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放屁”,在清廷里却是大不敬。有这样精微的历史细节帮衬,一个精灵顽皮的上三旗女子形象瞬间立了起来。

在很多电视剧里,故事是直线型的,作者拿皮鞭驱赶着人物,为了表现她善良就让她深情朗诵,为了表现她邪恶就让她张牙舞爪;节奏紧、目的性强烈;然而《如懿传》好像并不着急,没有一场戏是为了叙事而叙事的;如懿乾隆虽是两心相许,初登场时也没有你侬我侬,互诉衷情,而是忙着摆弄一个千里镜。如懿在镜里窥探爱人,看似是闲篇絮笔,实则却不经意地,描绘出如懿对于“一心人”的执念,和传统女子不一样。

后来两人的许多互动也没离开这些西洋小物件,一方面也是合于当时的历史,乾隆年间西风东渐日盛,如懿因为郎世宁的一幅画像就引出了“一夫一妻”的讨论,这是她个性的体现,也铺垫了最后的结局。之后如懿被冤贬去冷宫,临别前与乾隆见面,一片萧索的情境却没有任何配乐煽情,有的只是书房里西洋钟表的同期声:滴答滴答滴答……当乾隆说到今天听了一出“墙头马上”——两人最钟爱的戏文——那钟表“当”得敲响,如懿应声落下泪来。不用哭天抢地却让人有彻骨寒凉之感。

如懿脱去钗环,重新篦头,换成庶人的发饰,却仍不忘戴上护甲——仪式感的画面凸显人物的更多侧面。我想到《红楼梦》里晴雯临死前,“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给宝玉珍藏。”晴雯身为下贱却还是心比天高,更何况如懿是正统贵族,去了冷宫也必须体面。

《宫女谈往录》里也极重视体面,打宫女不能打脸:“大概因为脸是女人的本钱,女人一生荣华富贵多半在脸上……老太后让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给珍小主最大的羞辱,连下等奴才都不如……”

所以《如懿传》中慧贵妃指责阿箬:“你也是从小宫女过来的,姑姑们打宫女,也知道不打脸的。”这看似平平的一句训斥完全是来自于真实的清宫规矩,叫我们知道那时的打脸比现代人打脸要严重千倍,更衬托出阿箬的可恨。

不同于普通后宫剧,一有主角被虐,就恨不得一下子跳过三四十集看她逆袭。我看《如懿传》时是不舍得每一帧画面,小心翼翼地不敢快进,哪怕是皇后、慧贵妃、嘉嫔3人围坐吐槽娴妃,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每个人手里、嘴里都不闲着,皇后刚说两句,就往口中递了片桔子,一边的贵妃还在忙着剥皮,嘉嫔则喝了口茶。难得能看到这样一部古装剧,桌上的时令瓜果不是摆设,而是真的拿来吃,镜头常常是隔着一层帘障的偷窥,清朝的人物也瞬间来到我们身边似的。

终于等到如懿走出冷宫,剧情也没有急着让她反击,而是先来一场立冬家宴,合宫包饺子庆团圆,如懿只用一瓶玫瑰花瓣酿的醋就立刻显得卓然不群。紧接着乾隆骤然将阿箬封嫔,众后妃纷纷变色,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间也多了几分杀气。

后来看到大肚子的海兰在炕上跟如懿闲言,一边不停往嘴里塞着花糕,我也馋了起来,不禁想起《宫女谈往录》里对清宫食物的描写:“清明节有豌豆黄、芸豆糕、艾窝窝等……暑天,也给凉碗子吃,像甜瓜果藕、莲子洋粉攥丝、杏仁豆腐等……瓜果梨桃按季节按月有份例。清廷吃东西讲究分寸,不当令不吃。” ——满满的烟火气。

然而如懿却轻轻呵斥道:“晚点的时候你吃了这么多现在又吃,你不怕撑着吗?”如同最平常的姐妹吐槽,哪里想到背后还暗藏玄机——有人给海兰添了开胃的药,意在让她难产身亡!

为什么不用撒狗血,不用撕逼嘴炮也能有剑拔弩张的效果?这全赖《如懿传》已经用大量的细节和日常把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清宫搭建好,每个角色都是其中有机的一个零部件,齿轮一般地交错运转,不需作者费力推动,自然就有火花。

我想,这也许就是导演汪俊所说,希望打造一部生活流的后宫浮世绘。观剧体验并非是常规套路地一直往前冲,而是像在品鉴一副经年积灰的古画,试着擦拭干净,露出个冰山一角,看得不甚清楚,但是越往后就越分明,再与之前的画面相连,愈发有种草蛇灰线伏延万里之感,实在美不胜收——开播后豆瓣评分一路攀升到7.3就是明证,真正的好剧经得起时间考验。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