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娱乐真的可以救人,如果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光鲜的表象 – 《我不是药神》

胡吹乱荐

电脑版   2018-07-06 02:02  

 

在谈论《我不是药神》这部注定将在今年成为现象级话题的艺术作品前,其实我更愿意先谈谈它作为电影本身的成色。


本片导演文牧野,看似名不见经传的一名新人导演,实际上翻看这名新人导演的履历,你会发现2014年他就凭借自己的短片《斗争》入选过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项的评选。随后他更是在2015年参与拍摄了《恋爱中的城市》这部口碑尚可的多段式爱情电影,且受到了不俗的评价。加之他几部短片的品质都在水准之上,得到前辈导演的扶持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作为一名新人导演,尽管有宁浩和徐峥在一旁把关,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我不是药神》里面,有许多痕迹严重的学院派套路,这一点虽称不上不足之处,不过距离许多成熟导演老辣自然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值得提升的空间。



影片前半部欢乐,后半部煽情的两段式结构,前后呼应的极为工整,可以说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程勇初见老吕时,老吕一副偷偷摸摸贼兮兮的模样,充满了滑稽,当他揭开口罩完成了对角色的首个塑造后,接连而来的是占据了影片一半时长,看似荒诞不羁的喜剧段落。


在这一段中,导演几乎完全隐藏了白血病的恐怖,隐藏了走私行为与法理的对立,也隐藏压抑了自己真实想要表达的感情。


当老吕第一次见到程勇是说的那句:“吃个橘子”,到后来程勇最后一次见到老吕,一个符号完美地将电影一分为二,片子所有的角色也从此处开始出现转变。促成这一切发生的起点是一场荒唐的闹剧,而让这场闹剧转变为一处人生悲喜剧的决定性因素,是源自于死亡。


一个高于金钱、名利、自由的人世间最沉甸甸的词语——死亡。


于是,当老吕为程勇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后,程勇两次面对了白血病友群体,第一次在那条狭小的走廊中。这一路对于程勇而言,几乎是一种审判,当他怀揣着本就愧疚的心情,看到这么多双包含着不屑、鄙夷、甚至是怨恨的眼睛时,程勇的内心无法冷酷到若无其事。


而第二次,当程勇为了这些“可怜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金钱、名利甚至是自由时,他得到了尊重,他也为别人带来了生存的机会。



而这两次相见,表现的是最纯粹的付出与感激,这种价值观可以说是最主流正能量,可实际上,在此之前,程勇真正与病友群体的第一次接触,才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一种写实状态。


小餐馆的酒桌上,程勇觉得白血病人带着口罩和他说话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他手握着足以操控别人生死的资源,口口声声要求着尊重,可他此时却没有做到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关爱。


彼时落魄的程勇,婚姻破裂,生意失败,老父病重,无力抚养自己的骨肉,俨然已经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凄惨的人,可他却忽略了那些实际上更加困难的群体。


当然,在后面的故事中,程勇以成功人士的姿态做出了弥补,可是这却已是故事的第二个部分,而如果当时,那个通用穷困的程勇,即便不要求他去做出多大的奉献,而仅仅是拿出自己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这样的人间想必自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除了两段式的影片结构,《我不是药神》做的最出色的是对次要角色的塑造上面。看起来唯唯诺诺,但好似又有些心机的老吕;性情耿直却年少冲动的黄毛;感性泼辣,实则温柔体贴思慧;当然还有心地善良满口拽着‘god bless you’的老神父。


这些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角色设定,每个人都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存在,而实际上想要在一部电影中将如此众多的角色都塑造成功是十分考验剧本以及导演功底的一件事,而《我不是药神》做到了,这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宁浩的功劳,毕竟作为中国最接近盖·里奇的鬼才导演,刻画角色一直是宁浩的拿手好戏,而如果文牧野能将这一招学成出师,至少未来的华语影坛会有他一席之地。


老吕一角,王传君用自己的表现为自己演员的职业正了名


说完了对本片的一些浅见,其实我更想聊一聊的是《我不是药神》在中国电影史上起到的推动作用。


在本片之前,前阵子曾有一部叫做《判我有罪》的片子,也是打着揭露医药内幕的幌子大肆宣传,结果影片实际上呢?净说了些不疼不痒的屁话,对于所有需要披露和谈论的敏感话题,统统避重就轻,结果这部片子在一帮老戏骨的助力下,评分才没有掉到五分的烂片线以下。


而即使抛开影片的畏畏缩缩不谈,《判我有罪》本身对于敏感话题的处理手段也十分不高明,无非哭哭啼啼,歇斯底里。


相比之下,《我不是药神》就高明了许多,大量喜剧元素的加入给人一种笑中带泪的感觉,而且也符合现在娱乐社会的消遣习惯,一部过于沉重严肃的影片,势必无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对一种负面现象进行抨击的形式,其实是一种高文化程度的体现,一味哭天抹泪的控诉无疑是沦为下乘。


当一部影视作品,决定去探讨一件事情的时候,定下的基调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是死亡,如果制作人的眼中只看到了死亡,那观众看到的无疑全部是绝望。而如果制作人看到了人性之中的光芒,身为观众的我们自然也能在死亡的笼罩在感觉到希望的所在。


单纯宣扬负能量的曝光,在引发社会舆论的范围内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是负面的,只有那些给予人们希望的讨论才能带成为划破黑暗的光。


所以这部电影的存在,个人觉得一则是中国电影人在表达方式上的一种突破,悲喜剧的呈现手法,即保留了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很好的将需要传递的正能量融入其中,这远比那种无力的哭诉社会的黑暗,或者高喊着口号的所谓热血弘扬要高明的多,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寓教于乐的典范。


而只有这样的媒体传播物,一部兼备了娱乐性和教育性的优秀作品,才有机会获得口耳传播的机会,才有机会被更多人所了解,才有机会为更多人传输正确的价值观。正如当年鲁师傅所言,‘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他毅然提起笔杆抨击起了众多阴暗的现象。而当在当今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能承担起这份责任的不再是书籍,也不会是一篇三分钟的快报,恰恰一部百十分钟的影视作品,在提供娱乐与消遣的同时,人们也不会抵触价值观的灌输。


只不过,这份也许会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传播品,最好不要是什么略显极端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种浮躁混乱的爱国情绪,也不要尽是什么‘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盲目乐观的爱国主义培养,其实只需要简单的提出一个问题,再提出几个论点,最后给出一个最积极正面的结论,在适当的引导下让观众自我思考,去判定一件事的对错即可。


而当我们从这些娱乐的表现之下,都开始坦率的去面对并探讨问题时,也许一件供人娱乐的传播物,也可以成为一方良药。



最后,真的是要为影片的主创团队起立鼓掌的,导演知道自己拿起导筒的责任是什么,投资人知道自己投资电影的意义是什么,拍摄团队知道自己的作品作为传播品承担着怎样的价值,演员也知道自己的职业究竟是要干什么的。


当一群人有如此清晰的目标电影究竟为何物时,加上一点点用心,加上一点点经验,在华语影坛中诞生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好像也不是那么困难的吧?



最后,分享一段令人遗憾的亲身经历过,大概八年前,我爷爷住院的时候,陪护的我看到了隔壁床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原本听说是肠胃炎一类的急症,一连半个多月却都没有出院,不过因为事不关己也没有关注许多。


可一阵子后再到医院,我爷爷告诉我那个哥哥其实是得了白血病,而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月有余的病痛折磨后,他放弃了治疗,按照当时的说法,也许早在几年前这条鲜活的生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有时候可以很顽强,但在病魔的手中,它也确实十分脆弱,愿每一个人都能远离病痛的折磨,在一个也许不这么完美的社会里,过的健康快乐。


写完这篇文字,凌晨零点三十,早早睡觉才是我现在最该做的事情了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