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银幕不是最后的舞台,《一出好戏》可能实现电影向话剧反输出 – 《一出好戏》

满囤儿

电脑版   2018-08-16 10:17  

文/满囤儿黄渤的银幕导演处女作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一出好戏》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上演了“一出好戏”。不过就像人红是非多,颇具实验色彩的《一出好戏》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其实,既然影片带有了导演的实验野心,那必然不会口水化、爆米花化。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伯格曼的《假面》等名作都因为实验色彩而令部分观众看不懂、看不爽,却也无碍它们成为经典。其实在囤儿看来,银幕并不是黄渤《一出好戏》里所体现出的艺术野心的唯一平台,话剧也很值得开发一下!因此,《一出好戏》可能会实现电影向话剧的反输出。大家等着看好戏即可。

我们现在都知道,黄渤在《一出好戏》里隐喻(或者说建模)了人类社会体系的三种形态。虽然黄渤触及了每一个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包括环境、诱因、优势等),但碍于电影观赏的特性,其中过于细节化的信息有可能被某些注意力不那么集中的观众所忽略掉。话剧舞台则可以更加用力地去传递信息,哪怕有些夸张、有些做作、有些突兀,也OK。那些习惯于低头刷朋友圈,只在强情节时才抬头看银幕的观众,就该让舞台演员们用愤怒的吐沫星子给喷醒了。O(∩_∩)O哈哈~

电影通常会用贴近生活的画面质感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于是观众也习惯了从电影中捕捉生活细节来让自己代入。可是对于实验性的《一出好戏》而言,这个孤岛是个试验场,是有意与观众进行隔绝的。强迫自己代入《一出好戏》是与黄渤的初衷相违背的。于是,那些较真为什么片中演员的头发胡子都不怎么长啊,小发电机怎么能带动那么多用电设备啊,只吃野果和鱼肉难道不生病吗等等过于生活流问题的观众,都犯了大大的误会——他们误会了电影画面的写实功能。而虚化生活细节本就是话剧的一大特点。在话剧舞台上,除了导演要讲的东西之外一切都无需实体化,只要观众能够意会即可。那样一来,就没那么多人会被误导了。

《一出好戏》从故事结构上来看,有比较明显的章节性。黄渤出于电影整体性和流畅性的考虑,并没有章节化。如果反输出到话剧舞台,天然的章节结构,会让黄渤的探讨更集中更突显,也就无需那么多解析文章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出好戏》变成一部五幕剧,那将会是多么优美的古典戏剧结构啊!我们可以跳过幕间的过渡,跳过那些脑补即可的小事件,用全部的热情拥抱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扑面而来和螺旋上升。

至少在目前来看,内地话剧普遍的艺术表现力是高于影视哒。话剧改编成的电影,商业上大爆的有《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口碑上大爆的有《你好,疯子!》、《驴得水》等。可是原创电影能反向输出到话剧界的则几乎没有。黄渤的《一出好戏》很可能在这个维度上实现破冰。啥?你说话剧版就看不到几十米的海浪吞噬巨轮的视觉震撼了。嗯,野心够大、造诣够高、能力够强的导演,绝对是可以银幕舞台双霸占哒。囤儿只是在要自行车而已啦。况且这个自行车,可以有~~~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