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像文学那样记录社会改良现状 – 《我不是药神》

孙鹏儿

电脑版   2018-07-02 14:02  

有人把电影比作是文学的可视化形式,因它能够做到像文学那样记录社会,改良现状,深挖人性,这早已成为衡量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之一。我们今天说的这部电影《我不是药神》,便是一部久违的,有着现实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近几年关注现实的电影并不少,但真正能走出传统套路,走出商业片规则却不多,但这部《我不是药神》却做到了,而且意义超脱了电影本身。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徐峥饰演的是一位卖印度神油的店铺小老板程勇,经济拮据的他不仅无力承担房租,更是连父亲的医疗费都付不起,妻子还要和他离婚并要将儿子带到国外。这样的人物与那些社会精英群体相比显然是个loser,但后来正是这个Loser狠狠地打了那些社会精英,伪善者的脸,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淬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并没有去表现绝对的善恶相争,只有相对的择利而从,择生而逐。这种对于生的权利以及对于利的追逐,是影片的两个内在主线冲突。

影片中,正当程勇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一个让他意外发财的机会从天而降,那就是通过他在印度的渠道,可以偷渡回国一批药品。这种药品是一种抗癌药,在国内要卖上将近4万一瓶的天价,而程勇在印度进货的价格却只有500元,他拿到国内斗着胆子卖上了5000,这让他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还有几位患者加入了他的组织……而就在此时,警察与另一个卖假药的势力盯上了他们,故事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有人将这部电影视为一部喜剧,但在我看来用喜剧来定义它显然有些狭义,因为《我不是药神》所呈现的其实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喜剧,也就是悲,是那种众生的悲悯。

先来说程勇这个人物,其实我们大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他。首先,他经历了最开始的生理需求,他卖药品的原始目的就是赚钱解决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当他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他虽然还很看中钱但开始畏惧风险,于是把药品的代理权交到了真正卖假药的人手中。第三个层次是情感归属,当他成功洗白后,发现众生还是需要他去救,离开这些人他就没有了归属,于是他选择回归。再到接下来他甚至按500元的进货价来帮助众生,哪怕亏钱也要卖,这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后的两个级别:尊重与自我实现。好一出人性的成长大戏。

影片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现实环境下的群像众生。其中有:为了不拖累妻女而选择割腕的吕受益;决定将拯救众生的牧师;为了女儿拼尽全力的单亲妈妈;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黄毛”彭浩,他出身于农村,沉默寡言,重情重义,每次有违背他内心信仰的不平事,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他是第一个离开程勇,也是第一个回到他身边的人,到最后甚至还会为程勇拼上一切。这个角色和医药公司那些精英阶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讽,真应了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那些现实中的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侠”的一面。而且我们终于可以在影院看到一部记录我们社会进程的电影,这是审查的进步,也是华语电影的进步。影片中有一处令人感触最深,那就是:一位患病的老人握着警察的手,说出那句:求求你,别去抓他时,我哭了。当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对上级说:这个案子我办不了,我被感动了。

《我不是药神》让人看到了电影原来还能有这样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使命。影片将会在7月6日上映,推荐大家去看。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