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频道

秘密与谎言 回顾电影《刺杀肯尼迪》 – 《刺杀肯尼迪》

和运超

电脑版   2018-07-21 20:06  

 

秘密与谎言:回顾电影《刺杀肯尼迪》

 

                            和运超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还有一种比这更美好的感情,就是对真理的爱!请相信,我比你们中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祖国,我希望她获得光荣……但是,我没有学会蒙着眼,闭着嘴巴爱自己的祖国。我发现一个人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的祖国,才能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益的人。”

                                       ——恰达耶夫《一个疯子的辩护》

 

 

《刺杀肯尼迪》

导演:奥利弗·斯通

演员:凯文·科斯特纳、汤米·李·琼斯、加里·奥德曼、西西·斯派塞克、杰克·莱蒙、乔·派西、凯文·贝肯、唐纳德·萨瑟兰

类型:悬疑、政治、惊悚

片长:206分钟

 

 

关于秘密:

 

     目前已经有很多观点认为《刺杀肯尼迪》可以算一部半纪录片性质的作品, 影片开始就是一段长达约10分钟纪录片大杂烩(其实有个别片段是专门拍摄的,然后做成纪录片风格),背景音乐充斥着美国精神。黑白部分是上一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辞职演说,连接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继任总统,发表著名的就职演说《火炬已经传到新一代美国人手中》。这里透露了一个细节,肯尼迪的当选是历史上得票差距最小的。还有,肯尼迪上任以后的政策改变了之前的做法,也就是改变了艾森豪威尔这个功勋卓著的军人政策。后来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种铺垫,然后画面转变,一个女子被抛在路边,惊叫:他们要杀了他!镜头伴随音乐变成激烈的鼓点,画面切换十分迅速,有些甚至一秒钟都不到,不断加强紧张气氛。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南部达拉斯市巡游,中午12时30分枪声响起,画面一片漆黑——意味着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之后,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新奥尔良地方检查官吉姆·加里森在办公室获得消息,无比难过,他认为这是国耻。在酒吧里人们众说纷纭,有两个老人在窃窃私语,也有人认为总统应该死,那两个老人回到自己住处还继续争吵起来。

    很快,电视上忽然宣布警方捉到一个嫌疑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德克萨斯教科书大楼六楼仓库搜索时,找到一枝意大利制来福枪,枪的主人正是奥斯瓦尔德。两天后,俱乐部老板鲁比(就是前面的两个老人之一)在达拉斯市政局监狱枪杀了奥斯瓦尔德。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意外,造成的混乱和紧张,就紧紧扣住我们的视线和神经。

 

 

    吉姆·加里森听了华盛顿最高法院法官沃伦为首的特别委员会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实际多达30万字(加上照片、图表、证人证言和其它文件总共有26卷,总字数估计达百万字),认为疑点太多。报告主要结论是以下几点:
1、 杀死肯尼迪总统和使康纳利州长重伤的子弹,是由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射出的。子弹由德克萨斯教科书大楼南角的六楼窗户射出,一共发射了三颗子弹。
2、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枪杀总统45分钟后又枪杀了一名巡警。
3、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和鲁比与国内外任何暗杀组织没有牵连,他们两人之间没有联系。
4、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联邦的、州的或地方的官员有针对美国政府的密谋和不忠行为。
5、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犯罪动机是因为他对一切权威的憎恨及显示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开信仰。

 

 

    吉姆和助手通过亲临场地勘查,还有射击模拟,得出报告观点十分荒谬。吉姆逐渐感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不仅仅是刺杀了总统,而是这个刺杀背后还有更为巨大的黑暗:他推断出奥斯瓦尔德的间谍身份,与古巴流亡团伙的交道,和财团商人克莱·肖有染,感觉都是这个号称民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或许还只是浅层的,最汹涌的暗潮是林登·约翰逊后面在飞机上准备就任第36届总统前的谋划——他大胆的向支持者宣称:“请选我吧,我将为你们带来战争!”

    吉姆对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奥斯瓦尔德,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克莱·肖,以及流亡分子乔·派西,同性恋凯文·贝肯等等人物一一调查,反常的在以为逐渐理清线索的时候,其实涉入的是更深的谜团。并且,为了这个看似与他毫不相干的案件,他的家庭受到了冲击,西西·斯派塞克饰演的妻子与吉姆争吵陪衬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吉姆曾冲妻子发泄情绪:“该死的,我已经睡了三年了!我不想孩子生活在谎言之中!”不光家庭问题,还有经费问题,人事问题,在一系列问题背后,还有深层次的道德立场问题,因为逐渐解开的真相是让他走上政府的对立面!他的坚持独立调查肯尼迪遇刺案件也成为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

   就在吉姆感到千头万绪一团乱麻的时候,一个难得宁静的时刻出现在华盛顿。在肯尼迪总统墓地长明火前,见到一对父子前来瞻仰,吉姆似乎有所触动。当他登上林肯纪念堂台阶的时候,唐纳德·萨瑟兰饰演的匿名人出现了。两个人的一番谈话也长达数分钟,这是影片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透露影片观点最核心的论据部分。

   这个匿名人自称X先生,他对吉姆说:“你是唯一接近事实真相的人。我不能告诉你是谁杀了总统,也不能透露任何有关这个事件的人的名字,但我可以说一些事实,结果由你自己去判断。”然后,这一番谈话穿插的几乎全是黑白的纪录片资料影像,其实许多涉及影片观点的场景都是专门拍摄的片段。X先生说的全是军方首脑的机密行动,以及肯尼迪上台以后,所执行的政策对首脑人物的影响,军方面临的窘境,以及很多来自上层的抱怨。还有自己被放逐以后,肯尼迪遇刺前后发现的微妙迹象,以及这个案件呈现的军事行动色彩。X先生说出了一些让吉姆目瞪口呆的疑点——基本排除了这是一次普通行刺案件的可能性。

 

 

    吉姆内心不无矛盾地回到办公室,面对助手的质疑和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斗志再次点燃:他也陈述了和X先生同样的观点:一伙黑帮分子根本不可能改变总统的行车路线,根本不可能事先撤走应该有的守卫人员,根本不可能让大街上随便有开着的窗户,也不可能让围观的人群毫无秩序的随便靠近,更不可能在行车的时候故意减慢总统的车速让敌人有可乘之机……一切的一切透露了这个案件惊天动地的秘密所在,谁最有机会刺杀肯尼迪?谁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吉姆的助手感到他疯了,因为他居然说出“是一场政变”这样的话,吉姆没有在巨大压力前退缩,他的女儿差点被骗,甚至自己在机场洗手间也险些出事,证人乔·派西在家中死亡,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先后在电视机上被枪杀,这个国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魅影危机”。

 

 

 

关于谎言:

    有影评人说,如果导演在70年代拍摄《刺杀肯尼迪》的话,在第一个镜头完成的当天就会横尸街头(有关资料显示从1963年到1983年的20年里,与暗杀肯尼迪总统有关的证人死于非命的多达188人)。

   这部影片影像华丽、剪辑鬼斧神工,被誉为不可复制——甚至是“继《筋疲力尽》后最佳蒙太奇实验”。有人说《刺杀肯尼迪》的陈述至少有50%以上感觉是真实可信的。美国官方关于刺杀的谎言,在影片最后的20分钟,被吉姆·加里森在法庭上的推理和控诉一一拆穿,吉姆调查案件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努力,使得这部影片最终超越一般悬疑推理的框架。

 

 

    其实,并不是吉姆·加里森一味引起对抗政府的挑衅换来所谓的社会关注,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揭示的,一种对真相和真理追求所可能做出的一切努力,这种一反常态的爱国精神被释放到了真正伟大的高度——与当前政府的敌对——吉姆是真的勇士!这也是完完全全契合美国《独立宣言》精神的核心意义,是美国主旋律的最高境界。

    不过,对于肯尼迪遇刺这个历史谜团来说,片中吉姆判断有三个埋伏点的说法应该是个人观点。致命一枪从车队前方栅栏后射出的说法,所有目击证人差不多死绝(或者只能等2038年的解密档案公开)。最触及根本的吉姆认为由林登·约翰逊、CIA、FBI、黑帮联合参与的阴谋论——影片用大量资料描述了总统行车路线的改变、杀手严密的组织、替罪羊的安排、总统尸体的解剖迷团、相关媒体报道以及最终谁受益的问题来说明这是一次“政变”……几乎每个理由都足以产生杀机,而影片陈述的复合论调把所有人都送上了无形的被告席。个人感觉这一说法的疑点在于,假如要相信片中推论的暗杀总统属于X先生引导吉姆陈述的那种军方策划的军事机密行动,显然应该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但是,如片中所说军方各个巨头几番坐下来商讨,有那么多部门参与,而且还有许多社会三教九流的人员执行,似乎同样有点不合情理!但这仅仅是清理影片阴谋论说法的不完善之处,现在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所谓的沃伦报告不能反映事件的真相。

     电影传递的肯尼迪上台渴望结束冷战的看法见仁见智,但在美苏争霸和中国对外公开支持亚非拉共产主义国家的冷战背景下,肯尼迪打着和平战略旗号,趁着中苏关系发生变化,与苏联赫鲁晓夫缓和,化解古巴导弹危机这些大事基本属实。同时,在中国支持北越胡志明的背景下(这是美国积极发动越南战争一个隐秘的背景,我们目前一向比较忽略),肯尼迪政府明确表示,是中国导致着亚洲的不稳定,所以美国在与苏联赫鲁晓夫关系缓和后,企图联合苏联遏制中国。越战前后长达20年,说肯尼迪会提前结束越战基本属于猜想,可信度并不高。比较公认的事实是,恰恰肯尼迪上台不久,正是他于1961年5月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挺进越南支持吴庭艳对抗胡志明,这是美军正式参加越南战争的明确信号。
    当然之前艾森豪威尔当政的时候,美国已经全面扶持吴庭艳的南越,当地的军事危机早已经爆发。肯尼迪在刚刚上台后的1961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称:“在亚洲,中国共产主义的无情压力在威胁着从印度和越南边界到老挝丛林整个地区的安全,同时,美国还倾向于认为将越南的武装斗争同中国联系起来,认为中国是幕后的策划者,中国在越南对美国的威胁最大。”当然,说幕后策划是有些故意夸大其词,但新中国之后,由于胡志明徒步到中国的请求,确实派出了军事顾问团队,这就是陈赓、韦国清等人组成的援助越南人民的力量,并提供了许多装备和火炮武器,因此获得奠边府大捷,对西方世界震动很大。所以,直接促使了艾森豪威尔对南越方面的军事援助,同时也令当时越南分为了南北两部。同时,古巴导演危机的化解背后,中国对苏联的妥协退让持批评态度;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都使肯尼迪对中国继续怀有不友好的态度,直到下令正式出兵,所以,认为肯尼迪有在越南结束战争撤军的说法基本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空想”。正因为肯尼迪对中国是这种态度,才会有后来尼克松的访华促使中美从对立走向友好具有撼动世界的影响力。尽管尼克松在美国国内和越南战场方面是处理的一塌糊涂,但对中美关系和解这一历史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恰恰1995年,奥利弗·斯通请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绎了一部《尼克松》反思这一段历史,但他先入为主,把尼克松对中国的处理作为一种“危机公关”式的滑头,可能有一些根据,但毕竟没有客观对待尼克松,这和《刺杀肯尼迪》的情感立场是完全不同的。

     奥利弗·斯通电影饱满的情感和主观有时候正是一种魅力所在,从《野战排》以来就是如此,在《刺杀肯尼迪》中更是一种支撑剧情和塑造人物的力量。“这样的国家安全,如果它闻起来如此,看起来如此和感觉到如此,你们就可以叫它法西斯主义。”“背信弃义永远不会成功,因为它一旦成功,就没有人再敢叫它背信弃义。”1991年的凯文·科斯特纳,头上顶着《与狼共舞》的巨大光环,在这部影片里,他贡献了一辈子最为精彩的表演,他饰演的吉姆·加里森深入人心,整体上他诠释的人物都偏冷静和低调,他没有过分夸张和情绪太饱满的形象,不论《铁面无私》《与狼共舞》还是《侠盗王子罗宾汉》《保镖》。最后那10分钟的讲演可以说是影史上不朽的精彩段落,声情并茂,感情的把握十分节制到位。观众可以欣赏到他略带哽咽的动情,但分寸感很难得。相比国内的经典配音,只是尽量表现的正气凛然和崇高无畏,虽然翻译是无可挑剔的,但是感情的释放似乎就略显逊色了。最后那一句“不要忘记死去的国王”,多少年后还依然震撼我们的心灵。

 

 

   凯文·科斯特纳在自导自演大获成功,甚至击败马丁·西科塞斯《好家伙》的《与狼共舞》中表现的是一种耀眼才华,可在《刺杀肯尼迪》中的吉姆·加里森,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他纠缠在各种情绪鲜明的矛盾中间,但他虽然有过烦躁和情绪化,但整体上这个人物是深沉内敛的——因为他是一个冷静的调查案情的角色,让人们记忆深刻。尽管可以说他在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的《铁面无私》里就有过类似的执法者塑造,但那部影片毕竟没有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此尖锐的地步。政治、道德和真理在这样极端的情形下,没有任何电影像《刺杀肯尼迪》这么强烈,还清晰的表达出一种美学力量。尽管凯文·科斯特纳在《未来水世界》造成的票房灾难以后,除了个别小成本外,他再没有好电影。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影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与狼共舞》和《刺杀肯尼迪》已经是坐标。

    除了凯文·科斯特纳,还有汤米·李·琼斯、加里·奥德曼、西西·斯派塞克、杰克·莱蒙、乔·派西、凯文·贝肯、唐纳德·萨瑟兰等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据说有些演员纯粹是慕名而来,完全是友情客串,因为就凭借那么一些预算,不可能再请到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以后也再没有一部影片能集中这么多演技派高手同台飙戏,这是一个不可能再有的阵容。

    这部电影提供的情绪渲染,完美影像,加上表演、剪辑、观点三者合一,使综合价值达到一种空前的高度,影片把一个推理悬疑故事升华到极端——通过反政府言论来确立一种爱国精神,再超过爱国而表达对真理的热爱!这才是《刺杀肯尼迪》真正伟大的地方!所谓美国精神已经被超越,这就是美学创造!

   电影里的吉姆·加里森够资格做一尊永远的偶像。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而是为揭示真相和实现信念做出了什么行动。或者说,我们还有没有说真话的勇气——“这样的国家,一定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国家,也一定不是我想与之终身厮守的那个国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
 
看完长津湖,不过圣诞节

2021-12-29 14: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