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耗材带量采购风起云涌 骨科耗材国产替代现曙光
电脑版 2020-10-21 00:00
(原标题:医药耗材带量采购风起云涌骨科耗材国产替代现曙光)
冠脉支架作为全国高值耗材集采的首个产品,引发了业界对于医药耗材市场扩容的想象。
日前,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发布《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首年意向采购总量超107万个,达到全国冠脉直接总需求量的60%左右,甚至直接给出了2850元的价格作为指导。在此之前,高值耗材带量采购陆续在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京津冀等多个地区进行试点,市场对全国带量采购的落地已有一定预期。而冠脉支架具有技术成熟度高、规格相对少、国产替代率高的特点,成为先行试点品种。
该采购文件的公布,使得国产冠脉支架企业市值大跌超400亿元。而骨科植入物作为耗材用量仅次于心脑血管的高值耗材,可以预见全国范围内的集采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骨科领域经历了近30年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小作坊到现在以规模化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的转变。尽管目前国产骨科领军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实际上在骨科耗材领域,仍是外企占据较大的领先优势,外企的统治力与其领先的技术、与导入市场的先发优势密切相关。”10月20日,北京一健康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表示。
不过,王俊同时表示,当前国产产品受认可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随着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更重视价格的政策推进,可以预计在未来数年国产替代将呈加速趋势。
加速国产替代
上世纪90年代,在进口产品进来之前,国内骨科产品非常缺乏。与现如今各大代理商想方设法让产品进入科室使用不同,30年前医生想要用到所需的医疗器械都很困难。
在外资进入市场后,迅速填补了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空白,因此也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极大的先发优势。这种背景下,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公司不管是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市场营销方面,远远不如外企,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多以模仿、跟随进口产品进行研发生产。
与本次集采冠脉支架近80%的市场份额均为国产厂商的局面不同,骨科植入物领域仍是以进口厂商为主导。目前,在不同的细分领域中,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处于不同的水平,骨科创伤领域约有70%的市场份额属于国产厂商、脊柱领域约有50%的市场份额属于国产厂商、关节领域约有30%的市场份额属于国产厂商。
王俊认为:“这种进口替代的程度与产品公认的技术难度成反比,说明中国骨科耗材在技术水平上仍较进口产品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混乱发展后,中国骨科器械领域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领先企业,其中以威高、微创、大博、三友、爱康、春立等上市公司为代表,在市场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公开数据显示,创伤领域国产龙头大博医疗,最新市值达到近400亿元,2019年收入12.5亿元、净利润4.8亿元,并且近年来净利润一直保持25%的高速增长,高于同行业平均增速。中国骨科植入物的市场规模约300亿元,近年来同比增速约在10%-15%。
“同时,当前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有利于国产厂商提高市场份额,参考这次冠脉支架的国家级带量采购,监管层对于价格的要求非常苛刻,而这正是国产厂商的最大优势。更有意义的是,由于国家级带量采购必然会将各地区的顶尖医院纳入集采范围,而这些医院现在主要使用的是进口产品,国家级的带量采购的落地有望打破外资骨科厂商在顶尖医院的统治地位。”王俊指出。
“现在中国的国产骨科产品尽管较进口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在设计、材料以及安全性方面已经可以较好地满足临床中的需求。”某国产领先的关节厂商技术总监介绍称,“同时国产厂商也会积极地运用国际上新兴的技术去提升自身的技术储备,并不断寻找对外资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
角逐创新
技术水平的差异与行业人才水平、市场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研发积累等因素密切相关。现阶段,中国医疗器械人才水平已经与国际化接轨、骨科临床水平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国产企业的主要弱项是缺乏常年的累积研发经验。
这种背景下,除了大力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之外,若能将更多目光聚焦在行业的新兴产品上,或许将为国产厂商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例如,在2018年天智航完成3亿元D轮融资、以色列Mazor骨科手术机器人被天智航以17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投资热度开始初步显现。2020年7月,天智航成功登陆科创板,最新的市值高达300亿元,与国内领先的骨科植入物企业大博医疗相似,大博医疗经历20多年的发展才达到这样的高度,而天智航则只用了十年时间。
“这两年资本市场对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关注度在飞速提高,从2018年开始,到今年天智航上市彻底引爆。”一国产关节机器人企业创始人表示,“现在赛道里的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最重要的事是尽早完成产品的研发、临床和注册,并不断完善产品性能,只有最好、最快的产品才有可能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在较为传统的骨科植入物领域,运动医学是近年大热的细分领域。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表明,全球运动医学的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超过90亿美元,年均增速接近8%,远高于传统骨科2%-3%和骨科耗材5%水平。
凯利泰、大博、威高等国内行业巨头也都在布局运动医学领域。其中,凯利泰更是在体外设置了独立的公司利格泰专项发展运动医学产品,已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市场化融资。而国产运动医学领先企业德美医学亦是受到了高瓴资本的青睐,在9月完成了一笔亿元的融资。
不管是国产领先企业还是创新型企业,在产品的选择与布局上都开始更加关注技术含量更高、空白市场更大的新兴产品。“在新兴的细分领域,国产厂商和进口厂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在这些领域,国产厂商有并不输于进口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随着国内专业人才和资本的不断投入,该新兴领域必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王俊总结道。
分享
2021-12-31 10:06:29
2021-12-29 14:09:13
2021-01-14 10:49:11
2020-12-22 11:33:20
2020-12-15 11: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