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免税业务爆发 哪家机场上市公司受益最大?

电脑版   2019-09-16 08:24  

(原标题:免税业务爆发 哪家机场上市公司受益最大)

机场公司的业绩经营,在传统业务受限的背景之下,越来越依赖于非航业务的增长——这一点也体现在诸上市机场公司的2019年半年业绩中。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除上海机场(600009.SH)外,首都机场(00694.HK)、白云机场(600004.SH)、深圳机场(000089.SZ)等机场的收入利润率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上海机场则依旧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尽管利润下滑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传统业务受限是上述机场公司无法避开的事实。

上海机场一枝独秀的逻辑何在?非航业务增长能给公司业绩带来多大的提升?哪些机场公司的非航收入增长潜力较大?

免税业务爆发 哪家机场上市公司受益最大?

上海机场为何一枝独秀

上海机场的净利润逆势增长,原因有多方面。如公司应交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支出同比减少;相关投资企业经营效益同比增加;收到的违约金同比增加;旅客消费意愿增强,公司持续对商业零售品牌管理、场地优化和调整。

但更重要的推动力,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的顺利实施,带来了35%的非航收入增长。

对于机场来说,收入来源一般分为传统的航空业务收入和非航收入:航空业务收入主要来自航司缴纳的飞机停场费和起降费、旅客服务费等;而非航空收入则来自在机场开设的商业、餐饮、免税店等的“租金”。

查看几家上市机场的半年报可以发现,上海机场上半年的航空收入同比增长3.03%,非航空收入则增长35.09%,首都机场和美兰机场[上市公司为瑞港国际(00357.HK)]的航空收入同比下降23%和23.7%,非航空收入增长也不如上海机场幅度大,分别为24.8%和0.63%。

上海机场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是浦东机场。从2017年起,浦东机场的免税业务开始爆发。从机场的收入结构来看,其免税业务占商业餐饮80%,占整体非航收入的67%,为非航业务最主要推动。从免税销售额角度看,2014~2018年分别为44亿、49亿、58亿、81亿及112亿元,销售额在2017年提速至39.7%,2018年延续37.5%的增速。

去年9月,浦东机场与日上免税行(下称“日上”)签署的新协议,更为机场的收入增加“添把火”:日上将根据其销售收入每个月向浦东机场缴纳一定租金费用,租金确定方法采取月实际销售提成(扣点率42.5%)和月保底销售提成两者取高的模式。

2017年,日上向浦东机场贡献的免税租金收入为25.6亿元,按照中国国旅公布的日上上海的免税收入进行估算,浦东机场2017年对日上(上海T2航站楼)收取租金的提成比例为27.2%左右。可以看出,本次新签的免税店经营合同相比于之前的合同来说,扣点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浦东机场透露,合同的顺利实施预计将对2019年至2025年营业收入产生积极影响,预计2019年~2025年这七年的累计保底销售提成将达410亿元。这相当于每年超过58亿元的保底收入,而浦东机场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总共也才54亿元。

若用410亿元除以7年,再除以浦东机场免税店总面积16915.37平方米,浦东机场每年收取日上上海免税店的平均“租金”高达每年34.6万元/每平方米。

如此高的“租金”,也撑起了上海机场营业收入的半边天。年报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上海机场获得的免税收入分别为13.3亿、14.6亿、16.9亿、25.6亿及35.9亿元,去年获得的免税收入,占据了上海机场全年营收的38.6%。

未来增长靠非航收入

受民航局2017年印发的《民用机场收费标准调整方案》的影响,近年来机场收费价格基本是普涨的,绝大部分的机场收入增长快于吞吐量增长。不过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控总量”政策,限制了吞吐量在1000万~3000万的一线机场的时刻增量,也就限制了一线机场的收入增长。首都、上海、广州白云、深圳机场等上市公司,都属于一线机场。

今年下半年,民航局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民航降成本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降低和规范民用机场收费标准,将暂停与飞机起降费相关的收费标准上浮,下调货运航空公司机场收费标准,这些规定也将使机场的航空业务收入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么,未来主要机场上市公司的利润,势必需要靠非航空业务收入的增长来驱动。

从非航空业务收入占机场总营收的比重来看,国际成熟机场的非航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比如2016年法兰克福机场的非航空业务收入占比为65%,新加坡樟宜机场为60%,香港机场为67%。而在我国,大多数机场的非航收入还没有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那么,哪些机场上市公司的非航收入占比比较高,又有哪些机场未来的非航收入增长潜力比较大?

对比一下上海机场近年来净利润率变动趋势与非航业务收入占比,可以明显看出收入结构改善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上海机场的非航业务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45.66%上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53.75%,与此同时,净利率也在同步增长,从38.79%上升至45.59%。

2018年,上海机场的非航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7.4%,其中主要就是因为商业餐饮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免税零售增长的带动。

与上海机场相比,首都机场的非航收入总额较高,但占比总收入的比例到2018年才突破50%:2016-2018年,首都国际机场的非航收入分别为38.92亿元、44.74亿元、59.5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是44.5%、46.7%、52.8%。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从2018年2月11日起,首都机场的免税经营业务开始执行新的免税经营合约,使得公司来自免税经营业务的收入分享比例有明显增长,加之高消费能力的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长以及免税业务促销的拉动,进一步推动免税业务销售额增长,以及非航收入占比的提升。

除了上述两家机场,其他主要上市机场的非航收入占比均在50%以下。

广州白云机场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77.46亿元,其中航空业务收入达65.72亿元,占比为85%,非航空业务收入为11.75亿元,占比为15%。

深圳机场的非航收入占比更是逐年下滑,其2016~2018年的非航收入占比分别为23%、20.89%、19.39%。

厦门空港的非航收入占比高于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略次于首都和上海机场,但非航占比近年来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且总额较低。2016年非航收入5.71亿元,占比37%;2017年非航收入6.07亿元,占比36.5%;2018年非航收入6.22亿元,占比35%。

总体来看,非航收入的增加,与机场的客流量增加,尤其是高价值的国际航班旅客增加关系很大。而机场免税店的高额租金,则是客流量转化成非航空收入的重要途径,这其中,国际旅客占比对免税业务的规模与利润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大机场每平方米租金保底加营业额抽取比例(即扣点率),对机场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国内所有的机场中,上海机场的国际旅客占比最高、总数最大;首都机场则将受到即将投运的大兴国际机场的分流;近年来力拓国际航线的广州白云和深圳机场,则有望受益于国际旅客的增长。

中转旅客一直是香港机场最为重要的一个增长源,2018年内地旅客在香港机场的中转量超过370万,是香港机场最大的中转客源地。8月以来,由于香港机场安全运行受到的影响,不少需要去香港或通过香港中转到欧美的乘客,都选择先飞往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中转。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