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文牧野、黄渤、苏伦爆款影片的新人导演纵论电影之道

COCO

电脑版   2018-09-11 01:30  

9月8日,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长春开幕。在导演交流环节,黄渤、杨虎、苏伦、郭帆、忻钰坤、易小星、文牧野、刘阔等几位导演,分别做了精彩发言。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在电影选材、拍摄、内容创作方向等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电影市场上,新人导演表现抢眼: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票房、口碑双双爆棚;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把相对沉闷的题材拍成了受到市场和观众认可的“好戏”;《超时空同居》也让苏伦位居女导演票房排行榜的前列。

“拍什么?”——导演该如何选材

选择什么题材,拍什么样的片子,都是导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黄渤执导的《一出好戏》,在今年的暑期档收获了不斐的成绩——13亿票房。

作为黄渤的导演处女作,这部影片寓言式的表达,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黄渤诚恳表示,自己的学识能力不足以涵盖这样一部电影,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拍出来。

而在谈到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部电影时,黄渤表示,“之前在市场积累的种种,别人对你的信心,观众对你的好感度,以及可以争取到的行业内资源,加上朋友的帮助,我们在这方面来说是最有实力的人了,如果我们不做这样尝试的事情,那要推给刚刚进入行业的新导演吗?”


导演黄渤

黄渤完全可以选择一部自己熟悉的喜剧电影去做,但他偏偏挑战自我,在选材上跟自己死磕。

杨虎认为人性关怀这样主题是很受欢迎的,是具有世界性的。他从自身经验出发,得出一个结论:电影最触动人心的,一定是跨人类、跨种族,关于信仰,关于人类情感的表达。

他以自己拍摄的电影《信仰者》为例,说道,“这个选题,信仰在片中是红军将士的支撑点,我要寻求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信仰的认同性。”


郭帆则认为,电影真正的核心是人,是情感,所有在选材上的努力,都是围绕着情感来发挥的。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去完善电影细节,因为无论怎样选材,最终拍出来的电影还是给观众看,只有细节饱满才会吸引观众。

“我们把大方向的数据细化到整个影片的细节上,比如某个桥段,某个演员的表演,某句台词,我细分之后可以通过调研手段,采集样本,来得出结果,再去指导后续的剪辑。”

忻钰坤的作品总是会引起观众的思考,无论是处女作《心迷宫》,还是今年的新作《暴裂无声》,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忻钰坤一贯关注现实议题,而正是和观众之间的这种互动,给了他创作的信心。

内容之外,忻钰坤也提到了电影院放映的设备、系统和电影立项等方面的问题,他的着眼点在于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一个电影产业,一个行业的发展,任何一个细节和环节都不能落下,这些问题处理好,才能让我们的电影更繁荣。”


李睿珺的作品题材相对小众,关注边缘人群,其新作《路过未来》是去年唯一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

在谈到小众艺术类影片的生存困境时,他以自己的作品《路过未来》为例表示,一部农民工题材的电影,群体那么大,为什么是小众影片,关键是“在我们今天的5万多块银幕里,关于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他们故事的电影太少。”因此,李睿珺呼吁以电影专项基金补贴等形式,让小众电影得到扶持,形成良性循环。

导演的初心很重要,新人导演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难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对他们后续的创作和选材有很大影响。因《超时空同居》受到关注的苏伦透露:“在拍电影过程中,知道了观众会喜欢这样的类型,或者它有这样的成绩,给我这个类型以鼓励。忍不住在做下一部电影时,想观众喜欢这样的,我是不是应该往这方向去迎合。”

传统文化,导演该如何把握?

易小星是做喜剧出身的导演,对于观众的喜好下功夫进行了揣摩,他的作品中涉及了很多传统文化、经典IP,但是往往都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这些都是建立在认真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

“中国的创作者,应该先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吃透,在文化上和老百姓站在一个频道上,才能说出他们听得懂的话,创作出有共情的作品。”易小星认为喜剧不能悬浮,否则很快会被观众抛弃。想拍出好的作品,吃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吃透传统文化不代表沿用老旧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变换一种风格,更有利于传播。“有时候不要太守旧,不要用传统表达,可以用新的,调侃的方式,只要不危害到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核就可以接受。既然传统文化需要被更多人看到,那就要把它做得更让年轻人喜欢,这是最重要的。”

动画电影《风语咒》的导演刘阔,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也有一些体会,“要做中国风,就做得纯粹一点,用一个新的方式去表达,但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情感。”

不论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最能触动观众的还是情感,利用传统元素调动观众的情感因素,是《风语咒》经过反复实践的。“中国人表达情感比较委婉,包括视觉、听觉,我这里用了大量的民乐,有很多地方不得不用管弦才用管弦,大多数用丝竹。”

如何用类型混合打造“爆款”电影?


《我不是药神》是今年电影市场上的一个大爆款,其导演文牧野表示,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现实题材的融合处理,即在现实题材之外,融入其他题材的特点。

“我觉得选材很重要,我自己的爱好是将现实题材类型化,而且这种类型化不是相对粗暴的、特别大块的类型,是一些特别细致的类型。”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文牧野也将继续探索下去。“现实题材并不只是原来那种做法,现实题材也可以更加娱乐化。我同时在进行第二部和第三部作品题材的开发,过程中都将以往的题材,做了娱乐化处理。”

作为一位女性导演,苏伦站在两性角度讲述故事。在《超时空同居》中,主人公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有别于过往男性视角的单一,也不会进入一个纯女性的视角,这是一种微妙的融合。作为一部爱情片,又加入了时空穿梭的新奇亮点,实现了不同类型的混搭,旧瓶装新酒,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