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进上海,坐轮渡;下农村,两三步……你还记得这样的浦东吗?

COCO

电脑版   2018-09-10 01:56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典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上海淮剧团响起,年轻的演员三三两两走上台,导演李利宏比划着,“注意情绪,拿出青春的感觉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淮剧《浦东人家》正在紧张排练,计划9月25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首演。

由上海淮剧团创排的新剧《浦东人家》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邢娜(右)饰演柳玉珍,邱海东饰演郭文德。

《浦东人家》通过女主人公柳玉珍一家在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生活历程,以浦东不断变化为原点,透视普通市民在这场变革中的命运起伏、情感悲欢,打造一部以浦东大开发为背景,礼赞平民英雄的新淮剧。李利宏执导作品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排演中,他反复对剧组强调,“要把上海的情调、格调和腔调演出来。”

群戏结束,邢娜扮演的柳玉珍上场。一段三四分钟的新房打扫戏,演员、导演、乐队研究了半个多小时,“第一个过门速度要调整一下吗?加个动作?”“第二个过门拿掉,有点危险。”“那就拿掉两个小节,再设计动作。”

“静静悄悄,偷偷看我,她看我浦东新娘,忙着笑来笑着忙!”邢娜唱了两句,大家又停下来,开始讨论,“有个大气口,不破坏唱腔结构。”“前门鞠躬送新客, 转身回屋卸喜妆,抓起条帚扫院落……”字斟句酌,转眼到了十一点半,李利宏解散群众演员,“去食堂吃饭,45分钟以后集合排练。”主创团队等留下来,扒几口盒饭继续抠戏。设计师瞅着空当,拿来吉他、录音机道具模型进行确认。话题一转,大家讨论起邢娜打扫新房的手帕如何融入戏曲程式动作,“去网上找一找适合的手帕,大的、小的都要。”

由上海淮剧团创排的新剧《浦东人家》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导演李利宏(右)给主演邢娜(中)、邱海东说戏。

《浦东人家》由杨林、龚孝雄编剧,早在2014年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项扶持,由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著名编剧杨林完成剧本二度创作。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浦东人家》以上海浦东从1985到1999年历史,回望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求新求变的渴望,反映时代转变时期的各种理念碰撞,从而推动和激励当下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杨林看来,全剧瞄准浦东普通人家,没有口号和标语,主人公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生活因为时代,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比如来自苏北的年轻人郭文德,心愿是在上海有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朴素的愿望促使他积极求新求变、奋发向上,正是中国梦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缩影。从“朋友,外汇券有哇”到外滩联防队员“改革开放情人墙,防火防盗防流氓”,从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到结婚送澡盆、马桶,从“浦东特产高桥饼,一片真情捧手心”到“进上海,坐轮渡;下农村,两三步”,充满时代特色人物、台词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浮想联翩。

《浦东人家》8月10日建组至今刚好一个月,大家放弃双休日,加班加点排练。9月25日首演后,该剧计划在上海浦东巡演和江苏巡演30场,边演边改,不断打磨。“传统戏曲如何呈现当代生活,是个课题,也是个诱惑。”李利宏在工厂长大,技术工人、工程师不少来自上海,“他们的风格不一样,再拮据也很‘讲究’,衣服洗得发白,补丁干干净净。”1979年到1983年,李利宏曾在上海拍片,涉足外滩、上影、上戏、朱家角等,“从朱家角到市区,得坐上一个小时轮渡,如同那时浦东到浦西。浦东还是一片大农村。外滩除了建筑只有防洪墙,马路不及现在的一半宽。”外滩情人墙、轮渡以及箍桶匠,裱糊匠等这些上海上个世纪场景、职业都将在《浦东人家》复现。剧中上班族拎着装饭盒的网兜赶渡轮,“船上有浪有风,演员动作有戏曲律动感。24个青年演员组成的歌队,唱念做舞,烘托时代气氛。”李利宏要求演员们观摩《大桥下面》等电影,又请老淮剧人忆当年,“年轻人投入钻研,整个团队敬业、专业,我们会讲出一个老百姓认可的身边发生的故事,有质感,有上海的气息。”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蒋迪雯 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