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长影节论坛|越真实越接地气?贫穷限制了中国电影的想象力?

COCO

电脑版   2018-09-07 01:19  

9月6日,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由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主办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论坛”正式拉开帷幕。该论坛将会在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频道演播室举办四场,今日的两场论坛分别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接地气”吗?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



刚刚结束的暑期档,《我不是药神》以30亿的成绩成为这个档期最大赢家,同时有超过70万的用户在豆瓣上参与评论,为其打下了 9.0的高分。《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让“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继《战狼2》《红海行动》之后又有了一种打开方式。与此同时,投资7.5亿的魔幻电影《阿修罗》遭遇撤档,惨淡收场,即便是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也远未达预期。

一边是“现实主义”电影崛起,一边是重工业电影的翻车,两场论坛多少与暑期档这两个现象有些关联。围绕两个论题,青年电影人和影评人们组成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辩论。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接地气”吗?

近年来,中国电影人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透过真实事件体现军人精神;《我不是药神》《滚蛋吧!肿瘤君》等诸多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现实主义作品,均收获了好评。

与此同时,也有《七十七天》《南极之恋》等影片,虽来源于真实生活,却被观众质疑剧情不合理、人物不真实,接不上地气。随着“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不禁要问:“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否能成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卖点或标签?贴上这个标签就“接地气”吗?



《北京青年报》新闻研究室研究员胡雅杰认为:“材料”和“制作”同样重要,如果不符合艺术逻辑、社会逻辑,即使是真实事件改编也不一定接地气。

影评人赛人表示:真实不是固态的,不是僵硬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有了事件才能真实。

中国传媒大学刘硕谈到:人和创作都不能脱离生活本身,接地气是人的心气和生活的烟火气,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灵相通。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讲到:真实事件改编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在当下是值得提倡的,真实事件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画像是非常有必要的。



影评人严蓬的观点是:接地气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和心态,其实很多不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有真实感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接触的真实是内在的真实,包括文化的真实。

影评人图宾根木匠认为:接地气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不接地气的电影未必不好,但如果我们说一部电影是接地气的话,它一定是从真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总结: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回归到创作本身来看,所有的“题材”应该是平等的。认清现实必须要跳到比现实更高的地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有两种真实,一个是生活真实,一个是艺术真实,任何我们生产的真实都需要通过艺术真实的再现。

清华大学副教授、纪录片导演梁君建认为:题材派就是我们要尽量去强调从现实中选取题材,对影片创作的独特的优势;所谓的方法派,我们不管从现实还是从哪个选题材,最后要通过方法去达到这样的方式。电影一方面我们有现实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有艺术电影的传统。



除了在“通往现实主义的道路不止一条”、“要区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达成共识之外,诸位嘉宾还谈到中国“诗史不分”的传统,这使得观众很容易对现实题材影片对号入座,从而干扰电影创作。所以还需加强对观众的引导,从电影中受到的真实力量的精神的鼓舞,也不要把它跟现实划等号。

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

中国电影逐渐步入工业化时代,观众的审美与日俱增,仅仅以华丽的视效和流量演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一些小成本电影凭借走心的故事一样可以收获票房口碑双丰收。《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羞羞的铁拳》都是以小博大的范例。

但小成本影片也不一定和佳作挂钩。一些质量低劣的影片如《祖宗十九代》《猛虫过江》《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等同样是小成本,却得到一致差评。反观,一些新导演通过处女作取得成功后,得到了投资方的支持,打造出大制作、特技炫酷震撼的优质作品,如《动物世界》《画皮2》等。



但是在这其中,不乏一些以次充好,以大投资为噱头,实际上剧情空洞,人物单薄的影片,并不能在市场收获好的反响,比如7.5亿投资的《阿修罗》。“贫穷”是否限制了中国电影的想象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认为:花钱多少是一道精细的数学题,质量高低是一门精彩的语文课,但我们花出的钱一定要物有所值。

影评人左衡谈到:电影一定是一件花钱的事情,花钱多少决定电影存在与否,这是一个前提。今天中国电影的钱包最应该花的钱就是在智慧、知识这个方面的钱没有花够。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刚表示:其实中国不需要太多的“高富帅”,而是需要很多的“经济适用男”。如果我们的观念在花钱多少的方面,那势必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动态,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电影专业水平的提升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则认为:“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就是看我们的钱怎么花,但是现在我们花钱花得多,有很多花得不对的地方。很多投资人不是把电影当作电影来做,而是把电影当作金融产品来做,这样的话方向就错了。

导演李睿珺讲到: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电影内容,其次,作为青年导演,可能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作品很难获得理想的投资,但是不能因为没有理想的投资,或者比你的期待值低,你就不去做。在前期有限的条件下,没有钱你可能会想很多办法,有了钱你可能会变懒。没有钱会求变,有时候反而会创造出更多意外的惊喜。

导演张嘉佳表示:钱花对才是最重要的,在对的地方花钱肯定是花得越多越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技术高低的问题。

八一制片厂制片人李娅涓认为: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理性化,电影不是奢侈品,希望电影能够物有所值,切中观众的要害。希望我们年轻的新锐导演,把合适的演员放到合适的位置,而不是单纯的造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谈到:从整个电影的形态来讲,无论是技术的追逐还是商业的追捕,都可以拓宽中国电影的疆域,而不是追求那些豪华的大制作、明星的大场面,在当下中国这种低成本的投入选择多样化的尝试是更合适的。



影评人李星文表示:如果专业人士把钱花过了那叫“失误”,拍电影请观众吃饭,你去买菜的时候,这个贵了,那个贵了不能买,最后做不成一锅好菜,所以我觉得做菜的时候就是做一锅好菜出来。我的意思就是二百万的片子,你给他三百万,让他在每一个片子上都有充裕的资金,让他发挥极致。当然也会有人说,姜文的电影也会有不好的时候,《小时代》也会有大卖的时候,这个是观众胃口的问题,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去动摇我们对电影的基本的定义。

据悉,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论坛”将于9月6日至7日举办,论坛的内容之后将会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

【文/杨文山】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