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用音乐抵挡战争、贫穷和疾病,他们获得第二届斯特恩小提琴比赛人文精神奖

COCO

电脑版   2018-08-29 12:41  

音乐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伊朗音乐人凯汉·卡勒,16岁独自一人逃离战火中的家乡。等他重归故里,家园已毁、家人已去。而他拿起古老的卡曼贾琴,弹奏起古老的库尔德旋律,在世界各地歌唱故乡,歌唱和平。

在巴西的贫民窟,曾有一个由少年犯和少女妈妈组成的乐团。他们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小提琴教师》,感动了无数观众。电影拍完后,导演塞尔吉奥-马沙多加入了专给贫穷年轻人提供艺术教育的巴卡莱利机构,用音乐改变更多贫民窟孩子的人生。

10年前,公益机构“天使知音沙龙”在上海诞生,探索针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疗法”。 经过艰辛的摸索和反复的尝试,许多“星星的孩子”因为音乐慢慢打开了心扉,尝试着融入社会,这给许许多多自闭症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小水井村,有一个苗族农民合唱团,唱着口口相传的巴洛克音乐。他们白天种地、夜里聚在一起唱歌。偏居深山的他们,乘着音乐的翅膀漂洋过海,让世界听见了他们最质朴也最动人的歌声。

以上是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人文精神将”的候选人和团体。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人,面对战争、贫穷和疾病,音乐可以做些什么。它抚平种种创伤,拯救自我,并给人勇气和力量;它可以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并给人光明和希望。

“音乐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艾萨克·斯特恩一直如此坚信。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他在职业演奏生涯之外,一直倾注心力于公共音乐生活和社会演艺事业之中。因此在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办之初,便特别设置了“人文精神奖”。 “人文精神奖”并非为比赛选手而设立,也并不局限于音乐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从默默无闻的老师到诲人不倦的音乐家,甚至到各行各业的不同从业者,只要用自身行动为传播、传承音乐而努力,都有机会获奖。

在指挥家余隆、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和斯特恩家族的一致推选下,来自云南山村的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以及来自伊朗的卡曼贾琴演奏家、作曲家凯汉·卡勒获得了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 “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9月1日,斯特恩家族代表将在上海为获奖者颁奖。

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

拿起锄头就干活,放下锄头就唱歌

昆明市富民县小水井村身处大山深处,全村大约有450人,而其中有60个人,都是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的成员。他们白天种地劳作,晚上聚在一起唱歌。

1937年,澳大利亚传教士郭秀峰来到小水井村,组建起一个唱诗班。当地村民学会了唱赞美诗,可以多声部演绎亨德尔的《弥赛亚》、莫扎特的《荣耀颂》等作品。数十年来,小水井村的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合唱团里的成员大都是小学文化水平,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但并不妨碍他们唱出天籁般的歌声。

这次代表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来上海领奖的是合唱团的指挥龙光元。他今年49岁,看上去就是个老实的庄稼汉。他18岁那年开始跟上一辈学唱,“大家觉得我唱得好,就推选我当指挥了”。龙光元说,团里目前最小成员16岁,最大的49岁,团员中有兄弟、姐妹、父子和夫妻,他们每周要排练3-4个晚上。

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指挥龙光元接受记者采访

以唱诗班的形式存在了多年,到了2002年,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才正式成立。龙光元和他的团员们也开始走出村落,逐渐被外界知晓。他们的身影曾在电影《无问西东》里出现,还为电影演唱了歌曲《茨冈》。

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团长张晓明告诉记者,合唱团的曲库里有300-400首曲子。有用英文唱的,也有用普通话和苗语唱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团员们,要啃下一首一首英文歌,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好像一个奇迹。

今年,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第一次走出了国门。2月16日至3月2日,他们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的费舍尔大厅、英国皇家节日大厅等剧场,在余隆的指挥下,他们与纽约爱乐乐团、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同台,演唱了《茨岗》《C小调合唱幻想曲》等世界名曲,以及《小河淌水》《彩云追月》等云南民歌。他们的演出受到了《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众多外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被称作“来自中国最淳朴的天籁之音”。

张晓明说,“欧美观众都很震撼,这些来自中国大山里的人们,穿着少数民族的服饰,一开口竟然是古老的巴洛克音乐,还唱得这么好,距离一下就拉近了。音乐可以打破所有的边界。”

城镇化的脚步还没有过多地影响小水井村的安宁,村人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合唱团的知名度虽然越来越大,但仍没有走上商演的道路,张晓明希望能维持它现在的纯粹。

虽然已经赢得过世界的掌声和惊叹,但龙光元仍然还是那个踏踏实实的农民,对于成名没有过多的幻想。他惦记的仍然是他的那些玉米地。“再有两个月,我的玉米就要丰收了。忙的时候就好好干活,不忙的时候就好好唱歌,这就够了。”

凯汉·卡勒:

用卡曼贾琴向世界传递和平的讯息

伊朗卡曼贾琴演奏家、作曲家凯汉·卡勒

获奖名单宣布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伊朗的凯汉·卡勒。卡勒说,这个奖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即将启程来上海领奖。

卡勒生于伊朗一个库尔德族家庭,7岁开始学习乐器,13岁已参加国家管弦乐团演出,此后从师学艺,钻研伊朗古典音乐。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全球约有3000多万库尔德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和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他们寄人篱下,在夹缝中求生。

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卡勒的父母担忧儿子前程,催促16岁的他收拾包袱上路,只身逃亡。不久,一颗炮弹落下,炸毁了他的家园,带走了他的家人。从死神之手逃脱,背着卡曼贾琴的少年,该去向何方?

当卡勒终于重回故土,发现自己成了卡曼贾琴仅剩的少数几位传人。原本打算安家立业,在伊朗教授行将失传的古典技艺,却因多年流亡海外而被严格监控。卡勒不得不再次离家弃国,与相爱的妻子天各一方。

大多数人认识卡勒,是通过纪录片《乐满天下:马友友丝路合奏团》(《The Music of Strangers》)。

1999年,凯汉·卡勒在纽约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音乐家,随后他加入了马友友的“丝绸之路计划”,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聚集在一起,挖掘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宝藏,用音乐连接彼此。9·11事件之后,他们成立了“丝绸之路合奏团”,创作及演奏包含各国元素的“丝路音乐”,并前往世界各地演出。用音乐传递和平、合作以及国际主义精神。

“丝绸之路合奏团”唱片封面

凯汉·卡勒不仅仅演奏库尔德传统高的卡曼贾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传承库尔德音乐的同时,他不断尝试,将库尔德音乐与其他种类的音乐进行融合和碰撞。“将库尔德音乐展现给世界是我的使命。”卡勒说,“但我不会固步自封,我有自己的库尔德音乐合奏团,也常常和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合作,包括印度、土耳其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我们一起演奏、创作、教学。虽然我们的音乐有不同的语言,但我们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学习彼此的音乐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我被凯汉·卡勒的挣扎和坚持所感动。” 本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联合主席大卫·斯特恩说,“尽管曾经历爆炸、战争、政治冲突,他始终相信音乐会为他和像他一样信仰音乐的人筑就通向美好的生活的道路。在我看来,没有人比卡勒更配得上艾萨克·斯特恩‘人文精神奖’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组委会提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