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一出好戏》原本叫什么?黄渤 年轻人投《砰地一声》,但我实在没法信这个大数据

COCO

电脑版   2018-08-26 15:47  

以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加入“10亿元票房俱乐部”,黄渤跨入导演圈的第一步踏得不错。电影里,他还与五月天主唱阿信合唱了主题曲《当每颗星星》,被戏称为“被表演和导演耽误了的歌手”。带着新书《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一出好戏》,近日,黄渤又以作家身份亮相上海志达书店,将跨界进行到底。前者记录了《一出好戏》从剧本构思、创作、电影筹备到杀青、举行发布会的8年全过程,后者则是他与编剧黄湛中共同执笔的同名电影小说版。

“人需要使劲儿才能碰到命运里那根幸运的小指针”,在黄渤看来,这两本书就是他“拨动那根指针”的记录。“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把我的众多‘第一次’分享给大家。”黄渤说,其实,人生的很多第一次,后来都慢慢淡忘了,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出去旅游,当时的兴奋到现在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时间是一把挺快的小刀,除了在你脸上剌一下,也在脑子里剌,慢慢地脑子的内存量不够了,它就消失了”,如果能用文字把值得纪念的第一次的心路历程、过程体验都记录下来,过些年再回头看,也许会觉得“有点意思”。

相比134分钟的电影,小说《一出好戏》有更充足的篇幅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在小说中,对亲情、爱情、权力的考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在情感和情绪上有更详尽的铺垫,剧情进展也更流畅。“在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故事走向发生过很多转变,进过很多次死胡同。针对这个主题,可写的东西其实很多。在电影故事之外,我们还研究出来很多可以发展的走向。小说基本呈现了整个完整的故事,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在看完电影后再看小说,补足很多想象。”黄渤说。

对处女座黄渤来说,《一出好戏》是一个相当纠结和艰难的创作过程。“在剧本创作阶段,整个组经常去闭关,一闭就是半个月、二十天。闭关的地方不是市郊的疗养院,就是马场的小屋。在闭关的地方,凳子几乎没有人坐过,大家都是直接抱着电脑,坐在地上,抓耳挠腮。”黄渤说,创作当然会带来愉悦感,但同时而来的还有很多其他感受,“七七八八推掉了其他几乎所有工作,没日没夜地投入进去。比如说大家出去旅游了,给你发照片,我不能去,大家聚餐,我还是不能去。尤其是写到死胡同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这个题材真的不太合适,要容纳的东西太多了太大了。里面包含的社会学、哲学等等方面的思考,需要大量知识点去覆盖,对我来说,确实挺难的,熬过来了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说创作过程里的小困难、小沮丧,‘小’字可以去掉。”

《一出好戏》口碑票房都不俗,黄渤笑称不怕被观众扔鸡蛋了,“叫这个名字最怕观众觉得,这哪里是一出好戏?”但其实,在确定片名之前,这部电影还有过无数个“暂用名”。“取名确实挺难,既要涵盖整个故事的含义,又要有个好寓意、好彩头。我们起了各种名字,千奇百怪。其中有个投票率比较高的,叫做《砰地一声》。这个名字在公司年轻的同事里投票率很高,可我实在没办法相信这样的大数据。我只能在我的思维范畴里做自己能判断的事,我的阅历与经验无法覆盖的地方,就不去尝试了。还有一些名字也被考虑过,比如简单粗暴一点的,叫旅游、团建或者叫出事儿。后来于和伟总结了一下,就是在旅游团建的路途中砰地一声出事了。最后确定片名的过程是这样的,把所有想到的片名都写在一张纸上,比如马进的鱼、狂想曲、2012后、乌托邦有限公司、大富翁等等。然后大家反着投票,哪个不好先选哪个。一堆密密麻麻的名字,不好,擦掉,擦到最后,剩下《一出好戏》,就是它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牧神文化提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