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谁说的印度电影比中国电影拍得好?

COCO

电脑版   2018-08-20 08:25  

最近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别说是抓住了大部分普通青年的眼光,就连专属文艺青年阵营的豆瓣,它们的评分也都高达9.0分左右。电影鲨要说的这些现象级电影就是从印度引进的大片,早期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滴个神呐》,中期如《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巴霍巴利王》,再到如今的代表作,有《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等。

印度电影大热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大热的印度影片都揭露了某种难以启齿的社会真相,比如: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的体现出的阶级固化、贫富差距;

《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神秘巨星》中揭示了印度传统的重男轻女症结;

《三傻大闹宝莱坞》讲的是对世俗成功观的挑战和反思;

《起跑线》从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折射出成年人扭曲的价值观和人云亦云、盲目追随潮流的媚俗心态;

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名字叫可汗》里则均有反映宗教信仰的内容。

其次,印度影片在电影叙事上直白浅显,立意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在角色塑造上,代表不同观念的“正邪”双方脸谱化明显。(《神秘巨星》里重男轻女的父亲、《厕所英雄》里被洗脑的传统女性、《起跑线》里的有钱阶级几乎都是被刻意妖魔化的反面角色);

情节设置上,通常都是主人翁被负面力量不断压榨、欺负、迫害,心中聚集的力量在影片最后一刻爆发,给反面角色以终极绝杀,这样的戏剧冲突容易激发观众的观影高潮;

特色专长上,歌舞作为宝莱坞的传统特色,影片中大量歌舞内容的嵌入,让影片中的声画部分变得份外夺人耳目。

另外,印度电影自成体系的工业形态已趋于成熟:

印度本土电影主要的受众是印度当地观众,印度的电影从业人员很早就开始为不同地区观众细分不同电影类型,学习怎样才能使影片能拥有更广泛受众。另外,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进军好莱坞开始,印度电影便开始不断扩张自己的海外市场,这也使得印度电影从业人员拥有了更长远、成熟的策略眼光。

但与此同时,当印度学会了最大限度地迎合市场需求,它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我们不难发现,工业形态的形成也代表着电影套路的开始。印度大片儿里的真情实感越来越少,套路则满满地充斥着银屏。主角命运大反转的梗;“恶势力”被改变击败;角色脸谱化、简单化、缺少人性分析......这些因素注定了印度大片儿大部分缺少哲理和深思,只能被局限在商业电影范畴;

在立意表达上太过追求直白浅显,而丢失了许多能容人思考、容人琢磨的空间,印度大片儿从而显得缺少艺术价值,不容易激起影迷二刷、三刷的热情;

另外电影鲨一直想吐槽的印度大热影片中的三观:

《神秘巨星》里为了妈妈对我的付出与爱,我就心甘情愿地牺牲掉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起跑线》里所有的有钱阶层都是冷血、虚荣,只有跻身低收入家庭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真正的温暖?电影鲨真的看不出这些吊诡的三观有哪里是值得推崇的。

所以,每当电影鲨看到最近网络上热搜的《印度电影比中国电影强!》、《中国电影缺乏“神作”》这样的标题,都无法知晓这样偏颇激烈的定论是怎样得来的?到底是中国没有好电影,还是你能力不够不懂得欣赏?

大家都知道,电影的种类纷繁复杂,如果真的要拿电影鲨所举例的印度大片儿来对比国产电影,拿2018年为例,充其量,也只是占全部电影比例20%左右的商业片儿领域。而在2018年,国产的商业大片儿有《爆裂无声》、《超时空同居》、《一出好戏》、《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动物世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等,质量也许层次不齐,但你能确保这里边果没有一部能比得上印度大片儿?

更不用提2018年,入围戛纳的以下几部国产电影: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这是贾樟柯第5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曾评价说,毕赣导演的新作继承了侯孝贤和大卫·林奇的风格;

另外,台湾金马奖上的:《大佛普拉斯》、《血观音》;

还有香港金像奖上的:《相爱相亲》;

小成本制作的:《中邪》、《村戏》等等,请问,印度的哪部大片儿能达到其中高度?

没错,当印度片儿的大火成为现象级,我们是可以将它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但如若分析,就请尽量公正客观,不要夸大其词,尽量避开拿这些夺人眼球、又假又空的大标题做幌子。最后必须再次严正声明,中国国产电影绝不比印度大片儿差。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