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每年,400万中国癌症患者都在假装养病

COCO

电脑版   2018-08-10 22:32  

很早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作《刮痧》,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联袂主演的,故事讲的是许大同到美国工作和生活,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自以为实现了美国梦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抵不过中美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所有人印象深刻。

两个人的孩子生病了,闹肚子发烧,孩子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采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被保姆发现之后告上了法庭,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让美国人瞠目结舌,没有想到一个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居然如此道貌岸然,对孩子如此虐待。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他的美国梦就此破裂。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发烧,很多老人就会给他盖厚厚的被子用来“捂汗”,认为汗透了就能退烧了。但是我们现在其实也知道,出汗的确能够降温,但是通过“捂”的方式反而非常错误。

我们的祖先很多时候只是认识到了问题的结果,发现了一些捷径,但是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在当下,我们可以用一些非常简单的药物就能让孩子通过发汗来降温。

医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自省。在这一点上,西医明显比大部分中医人士的态度要诚恳得多。这并不是说谁一定比谁更高尚,而是在讲证据这方面,西医有一套被更多人接受的标尺。

每当生病的时候,也许你的男朋友就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男朋友就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每当发烧感到肚子痛,他们永远都只会说一句:“多喝点热水吧!”

这种“中国式问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关键的问题是,它们真的是科学吗?

“讲究”懂得多,科学懂得少

不是我们熟知的经验即所谓的“讲究”就是科学,也不能用“外国人肯定和我们体质不一样”来排斥西方的医学。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让不断进步的科学帮助我们逐渐接触到真相。但是现在,我们的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在生病之后,都是怎么养病的呢?

要我说,每年,400万中国癌症患者都在假装养病。

你越是希望他加强活动和锻炼,他越是天天歪躺在床上,似乎这一生了病,他的家庭地位就马上提升到了极致,每天像皇上一样使唤子女,动都懒得动一下。你说他是在养病,他也就是把养理解为了养猪而已。

现在都在提倡ERAS(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其实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手术前住院时间短,手术后赶紧出院这么简单,也不只是需要医生加速拔管拆线就好,它需要的是从医生、患者到家属全方位的努力,从而促进患者康复的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

从患者的角度,中国人做得是最不到位的。

化疗的患者,我们需要加强饮食,努力克服自己内心对化疗药的恐惧,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食欲。有些患者做得很好,特别是文化水平低一些的,反而为了减少花费,减少并发症,努力配合医生。

反而是那些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患者,就显得十分的“娇气”。

他们与其说是通过努力去配合医生,不如说更希望选择一种更加简便易行,容易操作的方式,那就是花钱。

他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所以会购买大量的保健产品和“补药”,那不但没有帮助到自己,还使自己的营养状态越来越差。

作为一个肿瘤外科医生,我毕竟不懂中医,不去评价某味药材的功效和配伍作用。我只能从科学的角度告诫朋友们,采用任何的保健品,或者打着保健品旗号的“药材”去抗肿瘤都是不科学、不现实的。抗癌这个事情并不是中医能够通过古方解决的,因为癌症太复杂,太无法捉摸,不是你吃一个虫子或者一棵草就能解决的。

如果一个东西真的有效,全世界会不知道吗?国际上为什么不用?不是因为没有人在做研究,而是因为研究的结果发现,它可能毫无用处。

那有的朋友会问了,如果真是没用,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说要吃点呢?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故事了,为什么钻石会那么昂贵呢?不是因为钻石是最坚硬的,也不是因为它最美,而是因为一句让所有人都愿意买单的谎言——钻石是爱情的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存在并非一定合理,它也许只是商人希望我们认为合理,也许只是我们懒得学习真理。

还有的病人属于另外一个极端,有一次一个手术后的患者来到我门诊找我复查,我一看她,骨瘦如柴,于是便问她平时都在吃什么,她便说自己什么都不敢吃,说这个是发物,那个会致癌。

在中国的癌症观念当中,科学的没有多少,但是五花八门的讲究着实是不少。打开电视剧,里面的患者在患癌之后,有很多的情节都是在描述探望的时候如何送礼。我于是便和太太一起看了一集,才发现,他们所谓的送礼,无非是送虫草等保健品。不但如此,他们还会和患者讲述一大套关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理论。

这个骨瘦如柴的患者,觉得吃肉会复发、吃发物会复发、吃海鲜会复发、吃辣椒会复发、吃米饭会复发、吃糖会复发……

所以每天就是喝水、念佛、吃青菜,从一个健康的人硬生生地被家属差点喂成了一副骨架。

我问她,那您最近身体不好,老感冒发烧的吧?她无奈地点点头,同时肚子里传来一阵子咕噜咕噜的声音。

饿死癌细胞,也是这些人鼓捣出来的坑人谣言。

我又问她,那当时给您提这些建议的那些亲戚朋友看您现在这么瘦,还和您有来往吗?

她摇摇头。

所以有的时候,说谣言嘴上一时爽,似乎多年不看书读报的村口王大爷,在别人生病的时候,也摇身一变就成了祖传名医,什么讲究张口就来。那么当病人真正出了问题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的家属做得最不到位的一点在于,他们只知道刷卡交钱,帮着护士干一些护工应该做的事情,甚至请一位护工,顶多每天送送饭,就认为做得很好了。

有一个家属,他甚至愿意斥重资去买保健品,也不愿意把父母的一日三餐做得营养、科学,更不愿意去听营养师苦口婆心地讲营养搭配的均衡。每个家属都在想,“都长这么大了,我吃饭还用你教?”

甚至在他们看来,对病人隐瞒“得癌”真相的意义,远超过营养补充、规范治疗等在我们医生看来最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有些病人刚刚作为家属帮着隐瞒了得癌的真相,自己病的时候却看着家属还在努力瞒着自己。

因此,病人不懂得如何养病,很多时候的原因正是因为病人家属也并不懂得如何去照顾病人。

外国人生了病怎么吃的?

美国人生了病之后是怎么吃的呢?

有人说美国人结实、皮实、得了病好得快,这个我是同意的。在美国看到的患者当中,手术之后的中国人往往需要至少虚弱个一两天才能看起来像个正常人,但是美国人上午刚刚做完手术,下午就可能会自己拎着引流瓶在楼道里跑步,做蹲起和俯卧撑,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也知道美国人生产之后往往会喝他们最常喝的冰水,产后也不需要坐月子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这一方面反映确实是体质的差别,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美国人对日常锻炼要比中国人重视得多。

但是在吃的方面,美国人其实主要做到了四个字“科学、无趣”。

说他们科学,主要是所有食物都是设计好的,只要按照比例和重量加进去就可以了,把所有的食物放在一个盘子里面,就可以很轻松地计算出进食的热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是否达标等。无论是家属还是医生,都可以很轻松地根据食物判断患者的摄入量,从而进行饮食调整上的指导。

但是在科学的同时,他们的饮食也实在是单调无趣。永远是一样的东西,变化的只是不同的排列组合。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一盘菜当中就有无数种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进行组合。每道菜也都是五颜六色,甚至连造型都有可能直接撩拨人的味蕾而产生食欲。

这里给大家看一个美国人的菜谱(摘自美国癌症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高蛋白、高热量的奶昔

„“营养强化乳”——无非就是低脂牛奶加入低脂牛奶粉(增加蛋白含量)

„果奶

„经典的早餐奶

„桃味乳酪

„鸡肉白豆汤

„火鸡通心粉汤

„辣酱西兰花汤

„土豆汤

我只能说这些食物看上去就没有任何的食欲,似乎美国的饮食文化比我国落后了几千年(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他们只能做到在饮料当中不断加入蛋白,或者把看上去很有营养的两种食物强行混在一起作为一道菜。

所以我们出国的时候看到的菜谱,尽管有时候语言不通,也能够大致判断出是什么,无非就是“XX 肉+XX 菜”而已,不像中国的菜谱,光看名字根本看不出来,如果强行翻译,连意境就都消失了。例如,佛跳墙、夫妻肺片、毛血旺、红烧狮子头等,光是名字就可能让人胃口大增。

在我看来,我们唯一能够借鉴国外的,是这种健康的饮食观念,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实际是非常幸福的。在吃这一方面,我们有着比任何国家都有幸福感的食谱和食物种类。每次打开《舌尖上的中国》,那种犹如山水画一般的意境似乎就会让人口水不止。

很多时候患者说正在化疗,胃口不好,我都会建议他们回家没事看两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一定要有优越感,这种幸福感是从祖辈代代传下来的,扎根于我们血液和灵魂当中的财富。

作为癌症患者的家属,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让他们吃得更好,来减轻癌症带来的伤痛,更快地恢复健康。

作者:杨跃、王兴

图源:unsplash.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