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中国版居里夫人蜗居一生,无偿送给国家一座苏州园林,却无人问津

COCO

电脑版   2018-07-31 01:30  

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一些

无聊至极的东西上,

娱乐圈的明星大碗们

分个手、离个婚都能刷爆朋友圈,

我们乐此不彼的为其转发点赞。

而那些真正为中国作出贡献的人

却总是无人问津!

纵观当下这个社会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

但是看到这样的新闻

还是不免一阵惊讶,继而一声叹息

虽然内心感叹

这个社会也仍然有一些真正的贵族

在默默地撑起这个社会的脊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老去

比如这位老人,

一辈子住着破旧的蜗居

每天挤公交车上班下班

她扫过厕所

也给国家捐了一座苏州园林

她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说到她的名字

整个物理学界无人不肃然起敬

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

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

也是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

钱三强的夫人

她一生简朴,

温家宝总理在任的时候

每年都会乘车来到北京北四环外

一个普通居民小区看望她

温家宝评价她:

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

是人中麟凤。

她,就是何泽慧

文革前,

她曾配合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

在那里何泽慧发现了

原子弹的点火技术

通过上百次的实验

她破解了氢弹研制中的数据漏洞

避免了氢弹研制走弯路

使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在

短短的两年八个月的时间里,

就全部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

使中国一跃成为

世界有核武器的强国

只是,时过境迁,

当我们再次谈到何泽惠

又有几人还记得她姓名?

1913年,

山西灵石声名显赫的何家

在苏州的“灵石何寓”落成

第二年,

何泽慧出生在这座

苏州园林式的大院

她排行老三,自幼机灵敏捷

酷爱读书,成绩优异,

深受父母的宠爱

何泽慧家堪称簪缨世家的名门望族

她的外公王杲卿

是明朝宰相王鏊的后代,

曾任内阁侍读学士

清朝三百年,这个家族

出过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

山西人讲话,“无何不开科”

她的父亲何澄,

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

是老同盟会员

山西剪辫子第一人

也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学生

母亲王季山的家族也是声名显赫

不仅世代官居高位

还是近代著名的科学望族

何泽慧的八个兄弟姐妹中

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一位植物学家、一位医学家

何泽慧自小聪慧

当年清华物理系招生,

她是唯一的“女状元”

有心的人统计一下会发现

一个家族,一个年代,

居然出了六个院士

可谓是满门英才

放眼中国百年也是绝无仅有

何泽慧与姐姐何怡贞,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当年,有着优渥家庭条件的何泽慧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个“大小姐”却选择进入当时有“北清华、南振华”的振华女子学校读书。

临行前,父亲半开玩笑说:考上大学就去,考不上就当丫鬟,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年清华物理系招生,她是唯一的“女状元”

入校后,物理系主任和一些教授大约受了传统偏见的影响,认为女生读物理难以学有所成,动员她们转系,从小生活在男女平等的家庭的何泽慧认为,这不合理。老师最终只好按“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必需70分以上才可继续读物理”的规定处理此事。他们这个班女生仅有3名何泽慧、许孝慰和戴中扆(后参加革命,改名黄葳)

而何泽慧一直坚守自己一个

最直接的目的

物理和军工关系最为密切

她要练好本领护国打跑侵略者

清华的学习格外繁重,

最终只有10人顺利毕业

何泽慧又是这10人中的第一名

而第二名,

就是她后来的丈夫钱三强

也许就是抱着这样济世救国的信念

在后来的岁月里

何泽慧的一生都在为这个

积贫积弱的国家

奔走、忙碌

在结束清华大学的学业之后

钱三强远赴重洋前往法国

与居里夫人的女儿一起学习物理

何泽慧亦奔赴

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

当时当她向校方表明自己希望进入

技术物理系学习时

却被对方给拒之门外

理由是物理系科研的保密性

加上何泽慧是外国人,且是女性

从祖国不远千里来到德国

她不想就这样两手空空打道回府

于是她据理力争:

你们的人可以到中国

来当军工署的顾问

为什么我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

你不收我呢?

经过长达近半个月的走访

校方终于答应了她

而何泽慧,则成为了

这个专业的第一个外国人,

第一位女性!

在德国安定下来之后

她本以为和钱三强能够时常交流

但由于两个人都身处异国

她与钱三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而德法两国的战争

让两个人的交流更是难上加难

寄出去的书信不能封口,

且仅限25个字

就这样通信两年,钱三强鼓起勇气

给何泽慧写了一份求婚信。

“经过长期通信

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

如能同意,请回信,

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她的回复很简单: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就这样,两个相互爱慕的年轻人

在二战结束后,低调的完婚

而婚后的他们,也一起工作进步

他们一起合作发现了

铀核裂变的新方式

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不熟悉物理的人

也许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时西方媒体直接把她称为

“中国的居里夫人”,

被外国科研团队争抢

因为这项发现,他们两人本有机会

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奖

但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又忙于抗战

在国际上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两人也因此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为了支持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

他们带着刚7个月大的孩子

义无反顾地从大洋那边赶了回来

夫妇二人也为祖国的核弹事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

第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

氢弹的爆炸成功

短短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其速度之快

创造了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在谈到两弹成功研发的成果时

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荣誉归功到

丈夫钱三强名下

但是真正参与的人明白

如果没有何泽慧

也许这个奇迹不会这么快发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在参与研究核物理工作的时候

因为遭同事排挤、嫉妒

何泽慧不得不繁复调换工作岗位

甚至被安排在实验室

扫厕所,打扫卫生

这可是一个物理科研大家啊

几年后,随着文革的爆发

命运的不公,又一次降临到她身上

她被打倒了被抄家了,被批斗了

她和丈夫钱三强,

两个研究出两弹的主要人员

被分配到陕西农村参加劳动改造

下放期间,她和丈夫

扫厕所,养猪、施肥、锄地

不仅身体上受尽了劳累

时不时的批斗,

让她身心上也受尽了侮辱

但对于科学的那份热爱

却从未在内心消失

文革结束后,

她再次主持科研工作

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物理研究的

起步和发展

更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科研成果

不仅如此,

她还带动了一批年轻人的成长

为我国的科研事业

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在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公与挫折

对于这个国家

她不曾埋怨,

依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所有

何泽慧虽然出身名门贵族

但是她一生的追求

却从来都不在功名利禄上面

尽管被赋予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一赞誉

但其实低调的何泽惠

并不喜欢,甚至相当反感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

她便同家人将网师园、

连同园内

所有的奇石、藏品

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何泽慧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

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

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何泽惠一生简朴

单位分的老旧单元房

一住就是50多年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单位多次劝说她搬到

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

但都被拒绝了

2005年,温家宝总理首次

前往何泽慧的住处探望她

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她,

依然在工作

她不缺钱,生活却异常简朴

衣服上都是补丁,穿的是解放鞋

上班挤的是公交车

下班就在单位食堂

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

在探访何泽慧的时候

温总理答应她说:

“我一定不失约,每年都来看您,

希望您身体健康”

直到92岁时,

她不小心摔断了腿

她才接受了单位派一辆小巴车接送

即使是参加国际会议

她也穿着打了三层补丁的鞋,

提着人造革书包

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

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

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她的简朴程度

甚至超出了普通老太太

很难想象这样节俭的老人

曾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小姐

她一生低调,从不接受采访

可在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时

她第一个站出来

在记者招待会上

大声证实自己曾见过拉贝先生

读过《拉贝日记》

外出偶尔遇到她

除了认识何泽慧的人,

基本上无人知晓

然而就是这个“老婆子”

为中国的两弹事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才得以保全祖国几十年的安宁和平

在钱三强去世之后

何泽慧依然保留着

丈夫书房里的原貌

书桌上的镇纸、鹅卵石

都是当年留下来的

2011年6月20日

何泽慧先生驾鹤西去,

享年97岁

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发来唁电

但是国内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女儿钱民协说,

母亲没有留下遗言

以前身体还好的时候

倒是曾经听她开玩笑说

去世之后不用火化

拿个白布袋子装着

放在树底下就行了

还能做一点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贡献的科学家

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却无人认识

她备受尊重,却蜗居

在小小的老宅中与世长辞

她没有豪宅,没有奢侈物件

甚至主动放弃了更好的生活,

只为报效祖国

但却拥有最矜贵的骄傲与自尊

她,从未上过热搜,

却是真正的中国贵族!

图文素材来源于最陶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最农控股董事长蓝翔以天下健康为己任,从事有良心、有道德和坚持的新农业事业。以互联网+农业+金融+小镇的方式,以大旅游、大健康、大农业、大数据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资源,打造中国农业第一平台。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