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姜文 对待恶人,不能无端善良

COCO

电脑版   2018-07-20 21:17  

最近热议的电影当属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很多人不禁好奇的问,为什么姜文这次会选择抗日题材,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拍摄抗日电影了。18年前姜文就拍摄了一部叫《鬼子来了》的片子,只不过当时被禁了。

姜文在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上说:“中国做的还没有洋人做得好,之所以坐在这儿的中国人能够知道纳粹是坏人,能够知道犹太人被迫害,那是因为洋人在这方面不懈的努力,每年他们的投资人、他们的艺术家都在做这样的事,让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甚至是小镇的青年,都知道纳粹做了什么样的事。而在很多程度上,大家还不知道日本人到底做了什么事,这是一个对人世间负责任的一个态度。”

18年前被禁的那部《鬼子来了》堪称神作,电影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自称“我”的人把两个俘虏扔给了挂甲台村民马大三,这俩人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我”说好三十来取人,可后来却没了音讯,村民们压根就没杀人的胆子,看管照顾了他们半年就协议“以粮换命”,把他们放回了日本宪兵队,结果却遭来屠村的悲剧。

这部电影当年被禁,原因是“立场有问题”。广电说,你这片子没有表现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展示和夸大了他们麻木、奴性的一面,所以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反观现在的一些抗日神剧,各种雷人的情节,手撕鬼子,给人的错觉仿佛当年侵略中国的是一些胡椒粉,辣椒面儿,如果真是这样,抗战需要打八年之久吗?这些抗日神剧,不仅没有尊重历史,也没有尊重那些为抗日战争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战士。相比之下,姜文的这部《鬼子来了》才是真正揭露日军侵略本质的作品,它从人性的角度告诉我们为什么当年日本人可以那么猖狂。

片中的村子叫挂甲台,挂甲台什么意思?卸掉盔甲。传说有个将军告别沙场回到这里做了百姓,挂甲归田,这大概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儒家思想,以和为贵。所以,村民们妄想能这样一直“和平”下去。儒家思想没问题,但得分对谁,事实证明,对鬼子的善良最后都化为了愚昧荒唐,姜文也通过电影表达了他想表达的:鬼子,无论你对他多好,无论他外表再怎么无公害,当面临死亡,他始终还是个“鬼子”。

我们这一代人太缺少忧患意识了,天真、侥幸、善于遗忘,是我们的弱点。

片中的翻译官董汉臣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翻译基本都是“误翻”,花屋小三郎本来是大骂村民,结果董汉臣给翻译成了求饶,花屋本来想以死殉国,让董汉臣教他骂人的话,可他教的是什么?“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马大三一听,日本人还会说吉祥话,挺开心。这些看似幽默,实则都是我们的耻辱,董汉臣在翻译中欺骗了村民,掩盖了日军残暴的本性,马大三更可笑,他以为自己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人家是这么想的吗?

村民们把花屋小三郎送回,队长酒冢给了他们6车粮食,还跟大家开起了联欢,所有人得意忘形,小三郎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村民也唱着歌,以为跟日本人真的成为了“哥们”,可最终却下令屠村,大火将村子烧成灰烬。小三郎无论再怎么感激村民养他半年,他还是举起了屠刀,平日里巡视时会给孩子们分糖、变魔术,和他们也产生了感情,可面临死亡,他还是杀死了孩子。

姜文说过,自己上中戏的时候,班上来的留学生,态度和精神面貌都跟抗日电影里不一样,二者的形象他怎么也重叠不到一起。可现在,他渐渐能把这两类日本人的形象重叠到一起了,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毒姐所认识的日本人,各个彬彬有礼,礼数周到,显得谦逊亲和,然而和气中永远带着适度的疏离,让人无法看清他们的本心。

所以,最后电影中的马大三醒悟了,他不再相信日本人,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也最终被接管的国民党擒获,判处死刑,何其讽刺!!中国人竟要处死抗日的英雄!而违背战败协议,大肆屠村的日本人却被保护起来,还有周围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麻木民众们,更讽刺的是,执行死刑的正是花屋小三郎。手起刀落,马大三的脑袋转了九圈,嘴角上翘,含笑九泉。这是多么荒诞愚昧的世界啊!

姜文说:“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一个真正懂得反思的民族才是自信的民族,而只有我们揭开伤疤,正视问题本质,才能更加强大。无数人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却忘记了这份和平是怎样换来的,勿忘国耻,在这样一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拍摄这样一部警示世人的影片,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正如姜文所说“这是对人世间负责任的态度。”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