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最后的棒棒》获豆瓣9.7高分,纪录片如何圈层突围?

COCO

电脑版   2018-07-20 01:32  

文 | 士多啤梨

随着市场逐渐扩大,中国电影虽然整体发展蒸蒸日上,但豪赌背后,却满是冰冷的数字。

全年赔钱的电影超过了80%,赚大钱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名导、大咖参与也一亏就是几个亿。比如近期上映的《阿修罗》,投资高达7.5亿,上映4天后紧急撤档,票房不足5000万。

相比于投资风险高的院线电影来说,纪录片的“黑马神话”却一次次上演。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4.7亿元,总产值超过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2%。一共有5部国产纪录电影进入院线公映,总共收获7600万元票房

在2017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纪录片在大银幕上的表现颇为抢眼。比如《重返狼群》的票房达到3298万元,《地球:神奇的一天》直逼50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厉害了,我的国》票房直逼5亿。《二十二》以300万成本斩获1.7亿票房,成为国内最卖座的纪录电影。

今年,从《舌尖上的中国3》口碑扑街,到网友追捧《人生一串》,再到获得豆瓣9.7高分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即将登陆院线,关于纪录片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多,这片领域成为了一片待开发的蓝海。

国家鼓励、平台扶持,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

纪录片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利好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期,广电总局发布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为纪录片进入卫视黄金档打开了大门。

通知规定: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全年在19:30-22:30时段播出的国产纪录片时间总量不得低于7小时,并计划开展编制百部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工作,紧紧围绕未来五年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宣传主题,确定100部重点纪录片选题。此外,还将在人才培养、海外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除了引领纪录片进入黄金档外,国家还通过财政资助、鼓励社会融资等方式加大了对纪录片领域的资助力度。同时通过建立大范围、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对独立的制作公司、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提供分级别、分层次的资助。

此外,纪录片交易市场也在进一步完善,各类影视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进入纪录片交易市场,发行网络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搭建完备,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发行体系。

不止国家政策鼓励,国内视频平台也加大了对纪录片产业的布局和扶持。比如腾讯视频最近两年也在纪录片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通过不断加深与BBC、国家地理频道、NHK、ITV等在纪录片领域的合作,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纪录片品牌。

政策红利进一步催生市场红利。现在观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视频平台异军突起成为新兴力量,纪录片已经从玩情怀、不赚钱的文化产品逐渐升级成为充满市场和商机的商业产品。

但需要明确的是,纪录片的春天还远没有到来。

现在看到的成功案例大都是个案,毕竟《二十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

眼下观众对纪录片,尤其是一些具有高度思想内涵的纪录片接受度仍较低,再加上受回报周期长、市场容量小、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等因素限制,纪录片仍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现状。

比如贾樟柯的纪录片《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都曾在国内公映,其中《二十四城记》票房只有区区百万。以贾樟柯的名声尚且如此,其他纪录片的处境可想而知,只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因此,如果制片方只看到好的方面,却忽视了背后的制约因素,很有可能会形成误判。

如何成功操作纪录片项目?

相比于影视剧、电影,纪录片发展空间略显局促,但其发展空间却不可小觑,产业被低估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产业动能和价值。

比起高投入、高风险的影视项目来说,纪录片的投资普遍不高,省去了高昂的演员片酬,也不需要在打光、布景和后期特效上大费周章,这让纪录片的投资回报率比较可观。

1.击中圈层快准狠

纪录片项目能否取得市场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的选取角度。

角度选对了,相当于整个项目成功了一半。角度选取不对,那么很有可能会被市场上其他更具娱乐价值的项目淹没。而选取题材就要弄清楚各大圈层观众观看纪录片的潜在诉求。

就纪录片而言,题材的内容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题材宏大也好,沉重也好,主流也好,亚文化也好,并不妨碍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有区别的只有创作者的认知和驾驭能力。

市场上的爆款纪录片基本上都是因为成功抓住了一个圈层受众的心理需求而获得成功。比如《人生一串》将生存、生活和美食融合在一起,将摄像机对准市井小巷的普通人群,拍出了生命的鲜活,依靠击中“平凡的老百姓”这一情感点成功引爆市场。

《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一部讲述文物修复的纪录片,打破了以往同类纪录片严肃、庄重、严谨的基调,以轻快的节奏讲述新奇的选题。整个故事非常年轻化、生活化,更易于被年轻观众接受。再加上B站上花样百出的弹幕、cut等一系列病毒式的营销手法,自然而然赢得了年轻观众喜爱。

2.明白真实故事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纪录片与故事片导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区别——纪录片导演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虚构的剧情。因而如果一个故事片导演决定转型拍纪录片,他就必须要按照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创作,并且去感受真实故事的力量。

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没有剧本可循,往往是在拍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故事线索会突然冒出来。如果按照故事片的模式去制作纪录片,无异于缘木求鱼。

特别是当面对突发状况时,导演需要用敏锐的眼光迅速作出判断,指挥摄影机捕捉最重要的信息,并保持灵活的反应力,时刻准备随着事态的发展确定新的拍摄方向。

比如《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运用体验式的拍摄手法,与片中几位老年棒棒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参与者的身份长期关注、关心被拍者的生活。而不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施以微弱的同情心。正是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才让棒棒们放下戒心,讲述自我,甚至在镜头前流下辛酸的泪水。

另外,纪录片导演需要尝试着去理解人物复杂的性格和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导演才可能捕捉到真实的、具有力量的画面。

比如《二十二》导演郭柯在分享采访老人们的经历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去之前肯定是有设想的,包括对每一位老人的采访,问她什么问题之类。但当我们拍第一个老人的时候,我们就把所有的剧本扔了,觉得没有必要用这个东西了。我们接触每个老人都是先观察她的生活,从生活做切入点,跟她聊,慢慢地敞开心扉,熟了以后相处几天。她们是九十岁的老人了,跟她们的阅历比起来,今天能够跟她们相遇就要珍惜。”

总之,纪录片虽不能成为投资回报比最大的商业产品,但因其独有的人文情怀、文化属性决定了它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身份。随着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观众观影需求趋于成熟后,优秀的纪录片必将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和话语空间,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好。

影投人制片工场

有眼力、有脑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视内容制片工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