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资讯

这部高分神剧,看的我头皮发麻

COCO

电脑版   2018-07-19 11:39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叫《少年说》的国产综艺突然火了。

这个节目,是让小学生和初中生到天台上喊出自己的心声,它的形式很像日本综艺《校园疯神榜》。

这其中是否涉及抄袭还没有定论,但中国少年的烦恼,却也真实地从节目里暴露出来了。

关于学业的压力,关于亲情的迷茫,都包裹在一声声呐喊之中——

“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努力?”

“我做一切都是为你好。”

这其中的字句,似乎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孩子与家长。

在中国,很奇怪却很真实的是,成绩成为定义亲子关系的重要一环。《少年说》里孩子的心声大多围绕着学业展开,这些告白也勾起了人们的童年噩梦。

台湾最近新出的一部电视剧,同样聚焦国人的亲子教育问题,而它对于观众来说,堪称一出恐怖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5个被考试成绩绑架的家庭的故事。

《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

这部剧的导演,是创作过《下一站,幸福》《滚石爱情故事》等经典台剧的陈慧翎。她在传统家庭伦理剧的基础上,为剧集注入了微科幻的元素,用超现实的情节,构建出一个个极端的故事,从而投射出对于亲子关系的思考。

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看做台湾版的《黑镜》,豆瓣上也有8.1分,在国剧中算是比较高的评分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恐怖,从片头就能看到了。一个正在熟睡,尚未剪短脐带的婴儿,突然被周围的黑暗咬掉一口,曲折的咬痕勾勒出的,正是母亲侧脸的轮廓。

这是一个被母爱吞噬的孩子,也是剧中每个单元不同孩子的统一象征——他们的生活都受困于扭曲的亲情关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大的恐怖,源自故事的真实。尽管被赋予了科幻元素,但剧集贴近现实的母题和细节,让每个人都多少能从其中看到到似曾相识的成长片段。

剧集目前播出了两个单元,第一个故事叫做《妈妈的遥控器》,这里的母亲开篇就遭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经:和丈夫离异,工作上出了差错,还在无意间发现儿子一直用假成绩单来欺骗她。

母亲将人生的所有希望寄托在初中即将毕业的儿子身上,可是儿子的行为,却始终无法满足她的这份期待。在沮丧之际,她偶然得到了一个能够操控时间的神奇遥控器。

于是,儿子被母亲困在了星期三,直到他主动承认假造成绩单的错误才能结束循环的命运。

遥控器逐渐成为母亲操控儿子的工具,她用这种方式,让儿子吃下讨厌的蔬菜,连续十天学习一样的课程,并且让他知道:不听话,那么只能被困在同一天,永远往复,无法逃离。

儿子在一段恋爱被遥控器抹去后,选择了自杀。然而神奇的遥控器,却让时间倒流,将他一次次从死亡中拉了回来,继续承受母爱的重量。

到此为止,被生活的不幸挤压到歇斯底里的母亲,将儿子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她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做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吗?”其实这只是她用来减少人生挫败感的借口。

“为你好”这三个字,在每个人的家庭中都不曾缺席。但在这背后承载的母爱,却足以令人窒息。

第二个单元《猫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别家人的小孩”的故事。

每个家族中,似乎有运行着“母凭子贵”的潜规则。剧中的小圆妈一直处于家族的底层,被丈夫家暴出轨,被嫂子占尽便宜,她把所有的原因,归结到儿子身上。

的确,小圆妈的儿子钟国衍是家里最没出息的一个,他的堂哥堂姐,不是考上了纽约大学全额奖学金,就是进了北大法律系,而国衍连学习都成问题。

剧中家庭聚会,长辈们比较孩子们的成就的一幕,简直就是原封不动刻印了生活啊!

母亲都希望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小孩一样,考出好成绩。“别人家的小孩”,成了很多人童年时代的最大反派,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假想敌。

在小圆妈这里,她想让儿子考个名校,好让她在家族里扬眉吐气,让丈夫回心转意。于是她每天求神拜佛,对儿子体罚辱骂,无所不用其极。

国衍一直渴望母亲的爱,而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考出好成绩。在一次巧合中,他进入到了平行世界,只要他在这里做出特定的行为,他在现实中就能考到第一名。

和《黑镜》一样,故事在反转后,“顺利”地走向了失控,平行世界的理论没有帮助国衍考进好学校,反而让他走向了崩溃。

压垮国衍的,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母亲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有考虑过我吗?父亲说,学历是最重要的。在不容置疑的观念输出中,儿子也因为饱受这些观念的折磨,最终也被逼向了极端。

故事中真的存在平行世界吗?这也许只是国衍的臆想而已。但这个所谓的“平行世界”里的国衍,像被激发了潜藏的隐形人格,他成了现实中的反面,暴力残忍,虐待动物,脸上总是浮现出邪恶的笑容。

而这其实,就是他按照父母的期待和意旨所塑造的极端版本的自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到:“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作为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每个母亲,无论有意无意,似乎都坚信着“孩子属于我”的认知。占有欲,恐怕是每段亲情中无法绕过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却是亲情关系中最难以掌握的,一旦越界,就会让孩子丧失了成为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妈妈的遥控器》和《猫的孩子》里的小孩,都是被父母剥夺了自我的悲剧人物,他们没有被当做是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他们的内心也没有被当做独立个体来受到关注和体谅。

导演陈慧翎在讲述这部剧集的创作初衷时说:

“没有人去呵护孩子的心理,他们恐惧什么,渴望什么?婴儿饿了可以哭闹,但孩子长大后渴求爱,他却不能哭不能叫。”

剧中对孩子遭遇个体身份缺失,以及被亲情绑架的状态的描写,足够唤起每个观众切身的共鸣。只是由共鸣而引发恐怖的程度,则因人而异。

有的人会说《你的孩子》里的故事,放大了亲情中潜在的危机。可剧集原著的创作者吴晓乐曾谈到,她在很多回馈里听到读者回忆:“我的妈妈更恐怖。”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压倒性的,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上一代的痕迹。

《妈妈的遥控器》里,儿子长大后在琐碎中延续了母亲的日常习惯。他强迫症一样地擦去桌子上的污渍,把餐具摆放整齐。而身旁的母亲,也正做出同样的动作。

这些细节在成长的进程里,潜移默化地钻进了孩子的意识和行为中,成为难以褪去的人生烙印。

而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伤害,也像这些微小的习惯一样,是永久性的。

吴晓乐在采访里提到,她的朋友曾对她说:”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名字来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论孩子》。

剧集在宣传时,让剧中几位饰演孩子的演员,拍摄了一段宣传片,在视频里他们面对镜头念出了这首诗:

只不过画面中的孩子开合着双唇,却听不到任何来自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失声,恰好与他们在亲子关系中的处境,构成了一种令人心疼的互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力量,也许无法改变人们既定的观念,但它的存在,却也能给人带来一些反思和行动——

或许是时候给孩子自由了,或许是时候同父母和解了,又或许是时候一起直面各自的过去了…

无论如何,希望未来所有孩子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希望他们能够以独立完整的个体被看待,不再成为任何人的附属。

本文系【电影通缉令】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

相关信息